总是无形之中为一些事情焦虑不安,又总是劝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在情感的撕扯中纠结着。
前两天女儿发消息给高先生,明着暗着找他要钱,高先生有求必应的同时也是无奈,把信息给我看了。我立马就火了,这孩子怎么回事,这个月6号才给她2000块钱生活费,后面各种理由的又给了将近一千,现在才十几号,这个用钱速度得了。当时高先生还说我不该如此,特别是不要跟孩子说,我也就装糊涂,一直都没有再提了。
今天中午回家的路上,女儿发信息给我说有事商量,我直觉又是要钱,故意回信息说不谈钱什么都好说。结果还是要钱,说双十一了,囤点卫生巾,一问价格,说259块。我没有同意,好说歹说了,她最后不高兴的说自己买。我真的也是狠下心来了,这孩子花裙子太凶了。平常都是有求必应的,现在一下子拒绝她,我心里也不好受。钱不是拿不出,但她这样的消费方式有些离谱了。
一个大一新生第一个月花了四五千,说是开学有好多东西要买,第二个月又是重蹈覆辙,还有什么理由。有些孩子生活费一个月1500块钱,过得也挺好,2000元不够也行,另外加个几百零花钱,但现在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让我们为她消费行为担忧。同时我在想:常常这样要钱,处于总为钱发愁的境地,你的生活以什么为中心?是购物?是学习?还是攀比?让人有些费解。
还记得女儿读高中时,一次搬陪读住的房子,请了女儿一个读大学的表哥来帮忙,他看到这么多要搬的东西,诧异的对女儿说:“你这不是来读书,是来享福的吧?”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竭尽全力的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初衷有违也有些遗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担当。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后最好的依靠。孩子在大学的努力和成绩我们看到了,也很欣慰,但还是希望她尽快管理好各个方面,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不让父母担心,也为自己美好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