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题解】
本章记述了鲁哀公和有若的对话,反映了儒家“富民”的经济思想。有若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很善于领会、发挥孔子的思想。这段话明确地把百姓放在与君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君民一体,人民富裕,则君主不至于独贫;人民贫穷,则君主亦不能独富。这种要求藏富于民的观念体现了孔子为政以“仁”的思想。
【注释】
①盍(he)彻乎:盍,何不。彻,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孰与:与谁,同谁。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我的感想//
最近新听的书《减法》,君用不足,不是加税是减税。另一方面是“主”减,而不是“他”减。
藏富于民,财富流通,咋也想到《断舍离》,舍出多余之物(之思想),多出空间好流通,“空杯”也好再装“新”。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