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新学期开学全体会议一开,接下来就是接近三分之一老师参加的学期读书分享。这本来是每个学期末的规定动作,但因为上学期结束时时间紧张,就推迟到了这学期开学进行。
坐了一天半,谈谈感受吧。
哇,哎
这次分享我有幸是第一个上台,不仅我自己觉得很有幸,同事们也纷纷表达了对我第一个上台的羡慕,因为早讲完早心静。
我之前的准备还算充分,早早做了PPT,写了分享稿,也练习了几次,但因为这是校内分享,也没有什么大的利害关系,所以,自然也没有像大军压阵般拼尽全力,给自己留了一点临场发挥的余地。
结果,我临场发挥得还不错,中间有一段都能感到自己投入其中、语言流畅、情感充沛甚至妙语连珠。本想着今天会完美收尾,结果到最后半分钟,不知怎的,PPT的翻页出了问题,自己的表达也出了小问题,关键语句上有些表达含糊不清。
很快,我的分享结束,整个活动按照既定流程进行着。
看起来,我的分享结束了,但我的脑子里面可是热闹纷繁,惯性的反思又自动化地开始了。
这次更热闹,反思阵营分为两派。
一个反思小人:哇,今天发挥得不错,快快回想刚才的闪光时刻!哇,好棒,哇,好满意!好开心!
另一个反思小人:哎,你看最后分享出问题了,影响了效果,而且表达不清的地方会不会让其他人对你有误解呀,这可怎么办?快,这是刚才的问题回放,快反思!
两个小人来回拉扯,我在两个小人中间反复跳跃,一会开心,一会懊恼,一会儿“哇”,一会“哎”。
几个来回后,我累了,我只想“哇”,不想“哎”。
我试图吧“哎”的小人撵走,但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我很烦它,我只想和“哇”小人亲密相处
不舒服中......
突然,我意识到,哇和哎,两个小人,就是一个东西的两张面孔——这个东西叫“过度反思”,叫“活在过去”。
哇和哎,它们要么一起来,要么一起走。
狠狠心,你们都走吧。
然后,我平静了。
我知道,“活在过去”走了,我现在“活在当下”。
外,内
听了大半天了,旁边的同事说了一句:“老老师们都在改变自己,年轻老师们都在改变学生。”
哎,有道理!
和我差不多上班比较久的老教师,分享的书——《草木情缘》、《苏东坡传》、《人间滋味》等,基本都是朝内看的,是关注内心,去感受生活的细节。
刚上班没几年的年轻老师,则是另一种风格——我教学中碰到了什么头疼学生,我看完书之后,做了那些改变,然后学生取得了长足进步。
老教师的分享是涓涓细流,新老师的分享是灼灼火焰。
真的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两种状态。
他们是曾经的我们,我们是将来的他们。
岁月中,我们开始放下横刀立马、改变世界的快意,开始内看修身、影响世界的醇厚。
没有对错,都挺好。
有,无
读书分享是规定动作,上级高度重视,大家各执一词,有用没?
我认为大概是有以下作用的。
第一,感受到了身边人读书的热情,营造了良好氛围。
在读书分析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同事是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比如有一个同事说她在一场病后签署了遗体捐赠让大家很为佩服,这些都是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会得到一些好的推荐书目。
同事们推荐的书,有一些本来根本不在自己的阅读范围内。但听了大家的分享,就会忍不住关注一下,从而获得了拓展自己阅读书目的好机会。
这两本书,就是我听完读书分享后买的,它们的特点是,我本就对这类书感兴趣,同事的分享给了我最后的一个推力。
巧的是,办公室的一个同事,也刚入手了和我一样的《林语堂传》,购书原因和我一样,都源于读书分享。
现在说的是有用的一面的,但也有烦的一面,就是读书分享的规定动作的步骤,有些要求过于细化。
还是那句话,度,很重要。规定挺好,但不要变成了限制。
几点小感受
01
一个年轻同事在台上:“转眼间,我已经上班两年了!”
我在台下:“转眼间,我已经上班二十年了”!
且行且珍惜。
02
同事和领导都说——不失控、不较劲、不生气,我说——不那么在乎。
哈哈。
03
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单纯地活着。
适度拥抱痛苦,反而会收获更大的快乐,比如运动。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