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并不一定能拿到总冠军,总冠军并不是奋斗的唯一目的。虽然人生最终都将“躺平”,但至少要曾经“站”起来过,没有曾经明知不可为而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哪来历尽千帆之后,照见五蕴皆空、为而不争的平静与豁达?
对于年轻人选择“躺平”,我们要理解,也希望社会和年轻人能共同努力,超越内卷的阶段,站起来、走下去,看到更多风景。


“中国人口吧”里的《躺平即正义》帖子火了。很快,“躺平学”就成了一门“学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对躺平青年的批评:“‘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他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最初“躺平学”是一种偏哲学意义上的探索。当下的“躺平”是指年轻人在面对内卷时感到无力、无所谓,选择过一种低欲望生活。与“躺平”相关的词比如“城市蹲族”、“三和大神”。前者指城市中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却甘愿家里蹲着当“咸鱼”“隐形人”,并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后者指游荡在三和这个地方的新一代农民工,本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出来打工,却被现实无情打击选择破罐破摔。还有佛系文化和“人间不值得”的丧文化等。
其实,“躺平族”不是不努力、不工作、不竞争,而是反对没有价值的无效内耗,反感一套关于成功的说辞。但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身处的环境,或暂时没找到新的模式,所以选择以“躺平”方式让自己在竞争中不被耗尽。这是一种“弱者的反抗”。


我不支持“躺平”,希望能找到这个词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引起一些反思。它之所以“来势汹汹”,形成一种“潮流”。一味批评不解决问题,正视它并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才是正确态度。
后疫情时代,国际局势紧张,国内经济放慢发展脚步,十三五规划即将结束,十四五战略才即将开始,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优胜劣汰成为必然。
选择“躺平”的舒适圈是需要前期的努力和“躺平”过程中的低欲望去维持的,在当下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躺平”的舒适圈很难一直保持舒适,而且还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去保持“咸鱼”心态。年轻人在加入内卷和“躺平”的选择之外,还应该思考是否有新的空间可能去寻找,甚至是创造。这是选择站起来的路。


对年轻人选择“躺平”,我们要理解,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年轻人能共同努力,给年轻人更多更大的空间,让社会有足够多的体制保证年轻人用不同方式站起来、走下去直到成功。
无论现在年龄几何,反观现在的所思所为,能否让十年之后的自己,在“大屏幕”之外如文斯卡特一样给予自己“摇头式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