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day13
我是70年代生人,在一个小县城长大,书中的农村生活,我们都非常熟悉,包括农民的劳作方式、家庭结构组成、婚姻的组合方式等等我们都很熟悉。
看到这本书,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开弦弓村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中心,蚕丝的发展也是从家庭作坊发展为工厂化。
我们小时候也养过蚕,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卖蚕的,一个竹筐里铺着一些槡叶,槡叶间是正在蠕动的蚕姑娘,有大有小,大的一分钱两只,小的一分钱五只,还有卖蚕卵的,那个时候的小学生,谁没用鞋盒养过几只蚕姑娘。
我们家养过很多蚕,不是养了玩,而是想用蚕茧换钱。
外婆说有人来收购蚕茧,蚕茧可以换钱,外婆专门有一间房子养蚕,房子的三面墙有几个木架子,每个架子分三层,每一层都放着一簸箕一簸箕的蚕姑娘。
我们每天放学就到处摘槡叶回家喂蚕,更多的时候是花钱买槡叶喂蚕,所以特别熟悉蚕的整过生长过程,它们从纸上的一个个蚕卵,慢慢长大,从一个小黑点变得像小手指那么粗那么长的蚕宝宝,也许是因为它们身躯柔软,我们叫它们蚕姑娘,然后吐丝变蛹,化蛾产卵,循环往复。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只听见蚕姑娘吃槡叶的唰唰声,最令我们兴奋的要数蚕宝宝吐丝,一个个扭动着柔软的身躯以S型扭动着吐丝作茧。
最后蚕茧收购了一框框,油炸蚕蛹也吃了,望穿秋水地等待收购蚕茧的人,等待的日子最难熬,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月两月,终究没有等来给我们希望的收茧人。产出的蚕茧无法销售,我们也没有抽丝加工的技术,于是用蚕茧换钱的希望破灭。
那种从希望到失望的心情,不仅是外婆,还有我们这些天天等钱买糖吃而努力摘槡叶养蚕姑娘的小孩更是失望至极。
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