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孩子跟着奶奶回农村了。在回家之前我就问他:“今天你还没有完成朗读英语的打卡作业,今天晚上,爸爸妈妈还不回老家,你要不要先完成作业再回去?”孩子说:“没关系,回去我借堂哥的手机用来拍个视频发到群里就行啦!”
晚上八点多,我打通了他堂哥电话。孩子跟我说堂哥要用手机,手机不能给他读英语。“那叔叔在家吗?婶婶在家吗?”“不在!”于是,我给建议孩子:“那你去找三伯吧,或是找德叔”。孩子有点退缩:“他们怎么会给我呢?让我对着他们读,我不好意思,我不想读了。”我听懂了孩子的无力感和害羞。我生气地说:“你怎么可以不读呢?”“今晚我不想读英语了!”电话那边断线了。
那一刻,我升起一股怒火,这小子,英语课本又忘带了,早知道他回家完成不作业,我就不给他回老家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马上感受到自己的彷徨和恐惧。我又一转念,也许这正是考验孩子能力的时候,考验我作为父母该怎么样引导孩子的时候。我记得这么一句话:“父母相信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马上平息了情绪,再次打通电话,温柔地说:“孩子,你今天说要回老家完成打卡任务的。妈妈相信你也是能够做到的。你这个国际化的人才,不会遇到困难就放弃的。”
孩子听了我话,声音也柔和起来:“我用德叔的手机发语音给你,你再转发给老师吧。”可是我尝试一下,微信的语音转发不了。最后孩子决定请德叔拍视频发给我。德叔家里经常有很多人在打麻将。原来孩子一开始不情愿去找德叔,就是在那么多人面前读英语不习惯。视频里,我看到孩子克服羞涩,带着微笑坐在德叔家大厅响亮地读着英语。我内心激动,真想给他一个大大拥抱。我把视频转发给老师。孩子完成了打卡作业,我相信他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今晚突破了极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放下电话,我寻思着今晚我跟孩子的对话。一开始,我是带着很多的负面情绪跟他交流,内心抱怨他不把书拿回家,觉得他不够积极主动去克服困难,虽然这些话也没有说出来,但是我的语言带出我的情绪——不耐烦。我孩子也感受到我对他的责备,他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不想读了。当我意识到我的语言伤害孩子之后,我马上改变我说话的语气,而且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身份认定。孩子得到我的肯定后,有了力量,并积极完成了英语的朗读作业。
父母的语言就是咒语。给孩子念坏咒语,孩子就会成为坏孩子。给孩子念好咒语,孩子就会成为好孩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