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早晨十点半了还躺在床上不想动;马上假期结束了,作业还没搞定;明天就要交策划案了,才写出个大纲;今天的计划又没完成,效率太低;写个论文上网查资料结果刷了半天剧……你是否也经常陷入这样的模式里面?每天告诉自己要先完成重要任务,但每晚都懊悔自己荒废的一天……看着别人越来越优秀,每天都高效率的结束一天的工作,自己却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反退,仅管自己痛定思痛发誓要改,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却又回到原态。问题到底出在哪?
芭芭拉.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中用大篇幅来探讨这种病——“拖延”,它是人们的通病,而且许多人都把自己判了“癌症”晚期。沉浸在拖延的漩涡里让我们总是难于达到更好的自己。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拖延的面纱,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
让我们先来认识拖延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拖延的原因:
心理因素:对要从事的事情感到有压力,或感到不舒服,或者是对结果期待过高反而迟迟无法行动
生理因素:当我们从事这些事情时,大脑会启动痛苦中枢,让我们产生逃离的冲动,进而转到从事让我们暂时兴奋的事情中,比如玩手机,打游戏……
为自己找借口:推脱自己不擅长(我不具有这方面能力),甚至是自己的虚荣心的温床(一晚上复习我就通过考试了)
拖延又是如何成为习惯的?
拖延是由一系列的活动引发,在《学习之道》中,作者用习惯理论来解释拖延的系列活动
1、信号。进入“出窍状态”的触发点。比如短信声,外面说话声,进入视野的娱乐新闻……
2、反应程序。出窍状态时的常规性、习惯性反应。出现信号后,从工作状态转到查看手机、电脑或与身边人聊天等常规反应模式。
3、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能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到愉快。拖延是一种非常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非常迅速地奖励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
4、信念。习惯强大的效果,来自你对它的信念,比如你在心中觉着这件事对自己可能并不重要,或者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件事。
在了解了拖延产生的原因以及拖延的习惯理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克服拖延的方法,并在生活中结合自身去运用起来。
解决拖延困扰
1、从拖延习惯理论入手解决
信号:“出窍状态”的触发器,因此要回避干扰因素,可以寻找安静的环境;反应程序:学会制定计划;奖励机制:专注完成计划任务后,奖励做使自己愉悦的事情;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拖延,建立互助朋友圈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心理对照(自己目前和未来期待的形象对照)
2、自我实验
把自己当做参与实验的人,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克服拖延的方式,然后看看哪种方式适合自己。
3、行动日志
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的计划,这样有利于晚上的发散思维帮我们想实现计划的方法。而且为了实现计划的连续性以及针对性,我们可以先定月计划,再定周计划,然后分解到每一天,而且要确保第二天把计划放在我们看的到的地方,督促我们。
4、番茄工作法
把任务分解到几个短的时间段,比如25分钟的任务量,称为一个番茄时。然后休息一会再继续进去第二个番茄钟,在番茄中时可以提前告诉周围人,避免被打扰。
5、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过程指的是时间进程以及与时间进程相关的习惯和举动,比如“我要工作20分钟”。结果是一种产出。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去行动就可以,可以避免完美心态对行动的影响。
6、立刻行动避免过度思考
令人痛苦的是预感本身,当我们真正开始行动时,痛苦就消失了。拖延专家表示,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回避痛苦无可厚非,但习惯性的回避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长期影响,现在拖着不去做,结果后来连想起它都觉得痛苦
7、做好前期准备,避免被小事干扰
做事情前可以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比如本子,笔等,避免准备不充分而被打断。
拖延的反观——驻足与回顾
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那拖延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1、短暂的停顿可以使我们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2、避免情绪状态下处理问题时受“原始脑”的控制
以上就是我对芭芭拉.奥克利书中拖延模块的回想与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