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孟庄子:鲁国大夫仲孙速。其父孟献子,世称仲孙蔑,春秋时期鲁国外交家、政治家,孟文伯之子,亚圣孟子先祖。作为孟孙氏第5代宗主,他主张节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成为鲁国孟氏家族振兴的重要贡献者。
▲不改父之臣:善待老臣,不会去做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
▲难能:难以做到。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孟庄子的孝,其他的可以做到,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正确的)政治措施,这是难以做到的。”
【学而思】
儒家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孔子一直在强调因地制宜,要懂得灵活变通之道。9.4章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毋必”就是不持绝对的态度,能因时变通。17.24章“恶果敢而窒者”(厌恶勇敢有决断却固执不知变通的人。);19.11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在德操大节上不要逾越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
从孟庄子的父亲孟献子一生功业来看,孟献子是个贤德之人,他的主张对国家发展有利,因此孟庄子不改变父亲留下的制度是正确的。但不是所有人留下的政策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继任者懂得灵活变通之道,不能墨守成规。
【知识扩展】
萧规曹随
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ó]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安宁。”
(见《史记·三十世家·曹相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