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㉖-㉗
㉖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㉗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又来讲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对比,那我们看这句话在对比什么呢?看一个人自在与否,君子是自在的,小人是不自在的,那我们从哪里看是不自在呢?“君子泰而不骄,”泰是什么状态,舒适、安泰、泰然。我们体会一下身心安泰的感受,我们很舒服,我们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忧虑。
小人则相反,“小人骄而不泰,”这个骄,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骄慢、骄傲。另外一个意思,焦虑,对上他是焦虑的,对于我得不到的东西,他是焦虑的,对于不如我的人,他是骄傲的,是骄慢的。
我们接下来再来体会:骄慢和焦虑来自于哪里,“君子泰而不骄,”一个君子他为何可以安泰舒适呢?他的核心原因在哪里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当一个人把外物,也就是身外之物,看得没有那么重,自然就是舒适的,自然就是安泰的。
那何为外物呢?比如说名利、财富,我们外在一切追求的东西,都是外物。再往深了讲,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包括我们的亲人,都是身外之物。当我们把这些身外之物看得没有那么重要,自然就是身心安泰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当下住在什么样的环境,我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我吃着什么样的食物,如果我自己是不在意的,我就很舒适,我就很坦然。可是如果我自己是很在意的就会产生焦虑,就会产生欲望,就会产生攀比,越是攀比越是焦虑。
比如说别人吃得比我好,别人穿得比我好,别人住的房子比我好,这个时候欲望来了。我如何才可以赚得更多?我如何才可以赚取更多的钱,赚取更快的钱?我们越是这样攀比,就越是会焦虑。
那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今天要去参加一个婚礼,那么我去参加这个婚礼,如果不在乎身外之物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可以,只要得体,舒服就好了,穿什么样的鞋子都可以啊,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都可以,那我们这种状态去的时候就是坦然的,到了那里也是坦然舒适地去面对。
可是如果我们太在意身外之物,就会产生痛苦,产生焦虑,比如说我穿得好不好?会不会有人看不起我?如果没有开车去,我开的车不够好,是不是会被别人嘲笑?今天我的口红画的好看吗?我今天的包是不是好看。这种想法越多,我们自己就会产生焦虑,如何才能舒适和身心泰然呢?
那我们看看骄慢从哪里生的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开着车去,因为小人不懂得修身,他把身外之物看得很重,我开个车去,我就会生傲慢,我看没开车的人,我就瞧不起他,骄傲出来了,骄慢出来了。即使我骑个自行车去,我也同样看不起那些不如我们的人,比如说我有工作,我生骄傲之心,我看不起没有工作的人。
比如说我的工作赚的比他多,那我就看不起赚的比我少的人;我穿得比他好,我就看不起穿得不如我的人;我比他口才好,我就看不起口才不如我的人,向下就会产生骄傲,骄慢。向上就会产生焦虑,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人车开的比我豪华,我就在想:他怎么能那么有钱?他为什么开的车子比我好?我也得去想办法赚的更多。
那我看到这个人口才比我还好,学识比我还好,这个时候我就焦虑了,他比我还好,我不敢讲话,我怕我讲的不对,我怕他嘲笑我,我怕我讲完之后别人也看不起我,觉得我不如他。所以焦虑从中就会生起了,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所以才产生了骄傲,产生了焦虑,其实别人并没有关注这些事情,我们开什么车去的,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们的口才有多好,真的是别人在意吗?
我们总会认为是外界的环境在意,不是啊!他们本身就是问我这些事情,他们在意的,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更加地在意。如果我们是不在意的,别人说什么我们淡淡地一笑,自然就是舒服的,自然就是安然处之的。所以生活当中,要想让自己过的舒适,要想让自己身心泰然,我们把外物看得更轻,没有那么重要,自然也就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性。
那我们再来延伸,不看重不代表不要,我们要懂得“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我们当下有车,那我们开车就很舒服,我当下什么都没有,我骑共享单车同样舒服,这叫安泰。
我当下喜欢吃大鱼大肉,喜欢喝酒,那我喝酒吃肉当下就很快乐。说我的条件没有那么好,我吃着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同样可以快乐,可以舒服自在。
我们《论语》当中讲过子贡和颜回这两个人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来体会这句话,我们说子贡他是不安于命的,所以他去经商,他去为官,“亿则屡中,”经常预测中,所以子贡是一个富足的人,他很快乐,他很有学识,他的口才很好。
那我们再反之看颜回,颜回安贫乐道,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几乎接近于道,但是生活上他很贫瘠,屡空,经常吃不上饭,但是他依然乐在其中,“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所以从这两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理,身心安泰和外在的环境,和你自己拥有多少东西并不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有名、有利、有财富,他依然活得很傲慢,很焦躁,很焦虑,为何呢?就是欲望在促使这个人不停地攀比,永不满足,他把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所以每天活的得患得患失,拥有了想要更多,拥有了又担心失去。
那我们在反之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生活并不富足,或许条件也并不好,可是却可以活得很安心,很舒服。
所以整个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那核心就在一个泰字上,是否舒服,生活得是否快乐,是否自在,如何才能自在?我们要回到以修身为本。
当我们把外物看的没有那么重要,“素其位而行,”我们当下有富贵的条件,那我就富贵的生活。我当下是贫困的条件,我就贫困地生活,恬然进取,安在我当下的生活状态当中,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去与人攀比。这个时候我们不会骄傲,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舒服自在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讲了六个字,我们先讲“近仁”,何为“近仁”呢?他不是仁,但是接近于仁了。何为接近呢?起码是善的,是有基础的,离仁不太远了,但是还不够。那我们说一件事情,我们要想达到一个结果,到达一个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些基础,我们守住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更进一步。
举个例子:说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想衣食富足,那得有一个前提,得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我们自己的温饱是不成问题的。在温饱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我们再举个例子:说一个人想要出口成章,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但出口成章的前提,这个基础是我们通过不停地学习积累而达到的。我们先要有积累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再加以完善,才可能达到那个目的和结果。
那这里所讲的仁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想达到仁,先有一个基础,那这句话的基础在于:“刚毅木讷,近于仁”。刚:我们说刚强。何为刚呢?不弯曲称之为刚。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呢?不会屈服,不会因为身外之物去屈服。
那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理解这个刚,就很简单了,无欲则刚。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欲望,我才可以保有我自己的意志,保有我自己的理想,我不会轻易弯曲的,你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诱惑我,让我为之屈服。当我们还有那么多欲望在,我们就会折腰,我们就会弯曲,我们就会屈服。
比如说为了名,就会为名而屈服,我为了要出名,就会什么手段都用,就会变得弯曲,就没有了自己的意志。为了利去做事情,那么见利就会忘义,这个时候就会变得弯曲。我们但凡有一个喜好,有一个爱好在,就会变得弯曲。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意志和性格,都称之为弯曲。
所以我们看这里的刚,他是一种不屈的精神。那如何才能做到不屈呢?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才能保留一个人的刚直、刚正、刚强。那我们再看刚,是不是就接近于仁了呢?刚是自守,我们要守住这种刚,守住这种不屈的精神,那进而我们才能去做仁德的事情。“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那何为仁呢?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再到泛爱众。所以他有一个前提,就是刚。
如果我们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欲望,还有那么多的软肋,还有那么多的缺点,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屈服。当我们屈服的时候,又如何去帮助更多的人呢?所以他是达不到仁的。那么刚就是仁的其中一个基础和前提。我们守住自己刚强的性格,刚直的性情,进而我们才可以去为仁。
我们再来讲,毅:坚毅。我们说一个人有坚毅的性格,有坚毅的思维,他会毅然决然地去做一件事情,那这个毅就是坚毅、果敢、果断之意。坚毅的反义词是什么?犹疑,犹疑就会不决。我们来思考,为什么会犹疑呢?我觉得这个也好的,觉得那个也好,觉得这样也行,觉得那样也行,这个时候我们就变得犹豫了。
那这种犹豫不决从哪里来呢?没有形成自己价值观,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学习了《论语》。我们要有了仁、义、礼、智、信、忠、恭、敬、道、德,这些为前提,我们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那这个时候我们在遇事抉择的时候,就会很坚毅,这个事情合不合道?这个事情合不合德?这个事情合不合义?这个事情合不合信?如果合我就做,如果不合我坚决不做。那这个时候的毅然、决然就出来了。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立的就是这个。立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道德,自己的行为准则。当我们有这些准则以后,做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比如说有人跟我们谈合作,谈还是不谈,看合不合道,合不合德,合则谈,不合则不谈。那这个时候你就很坚毅,就不会犹疑不决。比如说朋友来找我们合作一个什么项目,那我们看这个项目对他人是否有益的,对他人如果是没有益的,对不起,不做,非常的坚决。
那我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的,那我看这个朋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的?他的品行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对不起,远离之。所以在生活当中很多事情,我们就会变得坚毅,变得果敢,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刚毅木”,木是无修饰的状态,最质朴的样子,没有任何的修饰。为何没有修饰呢?我们就要思考了,我们修饰是为了什么呢?《论语》当中我们讲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没有仁在其中的,很少。为何会这个样子呢?我们说花言巧语,巧言令色是为了什么?为了博得别人的好感,这里面有目的,这里面有欲望,这里面有所图。
那这个时候自然是没有仁德的。那保留质朴的样子是什么呢?不加装饰,我的讲话,我的行为,我做事情没有那么多的装饰和修饰,最质朴的样子。因为没有所图,我并没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我更没想骗取对方什么东西,什么事情,什么样的信任。这个时候你保留的就是质朴的,最原本的,最真实的样子。
讷:讷是谨言,似乎不善言谈。为什么会不善言谈呢?不需要讲那么多装饰性的话语。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没有那么多的目的,为何要讲那么多装饰性的语言,去讨好他人呢?不需要。木讷连在一起,就是一个人讲话,一个人的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修饰,保持了最质朴的样子,似不能言者。
那我们再看“刚毅木讷” 这四个字,近仁。那我们平时说了,不对呀,我们学习了《论语》那么多的思维,不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去赞美他人,告诉我们懂得去修饰吗?对呀,所以这里说近仁这是基础,并没有说“刚毅木讷”就是仁。但是因为仁他是道,太抽象,没法用一句话,一个概念去形容。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这几个品质,近乎于仁,这就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想着如何去帮助更多的人,如何说让他人高兴的话。
注意!核心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为何会讲那么多取悦他人的话呢?或许另有欲望,另有目的,就变成了“巧言令色,鲜矣仁”。就像我们一个人上学,我们先从小学开始,中学、高中、大学,为什么呢?要先打好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你才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做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延伸。
那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修身也是如此的。如果你上来就想着如何取悦他人,如何去修饰自己,就会走偏。但这里不一样,你先要让自己减少欲望,有坚毅的性格,有自己的价值观,不用过多的修饰。我们守住这个基础,就可以再采取更多的方法,让他人开心,去亲民,去帮助他人,这个时候你的发心不一样。因为你的那个基础不同。
这句话当中我们再延伸一个次第,刚毅木讷,这四点都是在修己的,都是在守住自己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学习更多的方法,这就是次第。
比如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也是次第,先要明自己的德行,先要修己。当我们自己有一定的德行和智慧以后,再去亲民,再去帮助他人。从行为上帮助他人,从语言上帮助他人,从智慧上帮助他人。亲民也是帮助他人去明德,方向是止于至善。
在生活当中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做事情一定是讲次第的。我们举个例子:说学习圣贤文化,我没有学习的那么好,可不可以帮助他人?可以。虽然这时候也在帮助他人,可是那个发心并不纯正,因为我们还掺杂着很多利益和欲望。这个时候帮助他人的过程,会让我们自己很累。比如说我去亲民,去帮助他人,帮着帮着我们自己就在想:我为什么要帮助他呢?管好自己不行吗?我帮助他有什么意义呢?我帮助他也不领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就是我们的根基扎的还不够稳。
我们自己明德明的还不够,所以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反复,这个是正常的。那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不停地努力地学习,去增进自己的德行。随着自己德行的不停地增加,我们所帮助他人的范围就会扩大,我们所帮助他人的这种信念,这种力量就会变得更强大。所以要想去做仁德的事情,我们要先修自己的性格,先守住自己的基础,让自己变得刚直、刚正、坚毅、果敢。不用那么多的修饰,保持我们最本真的样子,守住这个基础,我们才可以学更多的方法。
那《论语》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在讲方法,。比如说“樊迟问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就是方法了。告诉我们平时要恭敬,做事情要全心全意,与人要尽心相交。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场景下都不可弃。
这些方法都要有一个基础:就是刚毅木讷。这个基础越扎实,越稳固,我们在《论语》当中,或者在其他的文化当中,所学到的方法,用的也自然更自由、更自在、更扎实。为什么用起来会不扎实、会不自在呢?就是我们的基础并没有打好,我们守好这个基础,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仁德,更加有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