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聆听了马倩老师执教的《朝景》和刘勇老师执教的《故乡》两课,两位老师的课堂异彩纷呈,我受益匪浅,现谈谈几点浅薄的想法。
一、朴实无华的语言
音乐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音乐课堂也应如此。教师语言的生活化更容易贴近学生,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能更好的为课堂服务。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词藻,那样的课堂显得生硬,像是在“演”,脱离了教与学的实际需求,而两位老师朴实无华的话语正是课堂和学生所需要的。教室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而教师就是挑扁担的人,正是两位老师的朴实无华,才让学生和课堂有了活力与生命,尤其是刘勇老师的机智幽默,让整个课堂更具生活化,一切那么自然流畅。
二、用音乐要素解决音乐问题
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万物皆如此。音乐课堂正是这样。音乐的问题用音乐要素更显得那么重要。回忆之前听的课和自己的执教过程,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比如我们在歌曲教学的时候,都会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我们都会笼统的总结活泼欢快、优美抒情等等词语,那么这样的歌曲情绪是如何感受到的呢?在刘勇老师的课上,让学生从速度、力度、节奏等方面,辨别歌曲情绪,一句“你是怎样体会到这样的情绪?”道出了问题的关键,以及在乐曲结尾句的创编,刘老师强调“为什么如此创编”,也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从音乐要素自己分析总结,在了解问题答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筋的习惯,更培养了他们用音乐要素解释音乐现象的思维,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学习和深思。
三、抓课堂,抓学生
很多新教师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生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学不会,而刻意的设计许多自认为的“重点、难点”,我曾经也犯过此类问题。学生是课堂上主体,与教师相辅相成,真正的重难点属于学生,根据课堂生成找出问题。在两节课中的教唱环节,学生难免会出现问题,马老师和刘老师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并能以最合理的方式解决,这是平时课堂教学的深度积累,要求我们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方能达到如此效果。
四、需要共同探讨的几点问题
1.在歌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来演唱歌曲,很多老师都习惯性的跟学生一起来演唱或提示性的演唱,今天的两节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破坏了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我个人认为此时应该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的参与其中。
2.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在优质课、公开课等此类活动中尤为重要。“好不好、要不要、行不行”等类的话语值得商榷,当然这一点在常态化教学中会比较难做到,但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这些细节在参加此类活动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3.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近些年我省强调音乐课是“音乐为主的综合课”,那么综合什么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市组织的教材培训一般都以1+1的课堂呈现,既一首欣赏一首歌曲学唱作品,我不反对这种形式,但我觉得是否可以打开思路,综合适合音乐课正真需要的,而不是一味的1+1。
以上是我今下午两节课后的几点浅薄意见,忘点评指正,不当之处我们共同探讨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