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蘑菇的故事
一个《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就蹲在角落里,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如果让我们来治疗他,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能会说:“你不是蘑菇啊,赶紧起来吧。”我们可能说上百遍千遍,甚至还会过去拽他起来,这个病人必定还是会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地做自己的蘑菇。
真正的心理医生是这样做的:他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
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
医生回答:我是一只蘑菇呀!
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蹲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了一会。
病人不解地问:你是一只蘑菇。你怎么能动呢?
医生说:蘑菇也可以动啊。
病人说:哦,原来做蘑菇也可以动。所以他就跟着动起来。
然后医生开始吃饭。
病人问:你怎么可以吃饭啊?
医生回答: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
病人觉得对,也开始吃饭。
几周之后,这个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故事二:鸡的故事
这是一则印度的故事,话说在古印度有一个王国,王子突然有一天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我们也不知道那是叫妄想症,还是叫精神分裂症,总而言之他突然有一天认定他是一只鸡。他就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脱了,因为鸡是不穿衣服的,然后就蹿到桌子底下去拣桌子底下别人吃饭掉下来的那些饭菜,吃得津津有味。所有的人都告诉他说:“你不是鸡,你怎么是鸡呢?你是王子,你是人。”他刚开始是很怒目而视,到后来听都不听,这个国王当然就非常着急,还等着他继承王位呢。
国王张榜在全国招贤纳士,谁要是把我儿子的这个病治好了,我就给他高官厚禄。很多人来了以后都是一个套路,“你不是鸡,你是王子。”这个套路我们每个人都领略过,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说的,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跟别人不一样,你要有远大理想,等等。名医都要反复地告诉这个王子:“你是王子,不是鸡”,但王子听都不听。用我们第三方的眼光来看,就是二者对话的基础已经坍塌。这些大夫犯了一个特别初级的错误,就是遇到分歧的时候与人争论。
过了几天,名医越来越多,国王越来越绝望,因为他明白这些名医们的种种高招不过是在告诉他一个结论,我的儿子这病可能是治不好了。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来了,他说我可以治好王子的病,这个人破衣烂衫的,一看就不像是一个名医,国王说你有什么高招呢?这个自称有高招的人不再说话,马上看着王子,眼睛放光,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一丝不挂地就钻到了桌子底下,对王子说:“你是鸡,我也是一只鸡啊,我们做好朋友吧。”然后马上就在地上拣东西吃了,王子很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冲他点点头,但是还是不说话。这个名医毕竟是名医,首先他具备了一个很初级,但是又必不可少的智慧,不争论的智慧,同时他也是明白了所有公关经理都要明白的道理,解决问题,不要解释问题。
几天下来,他跟这个坚定地以为自己是鸡的王子混得就越来越熟,他们在地上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时候玩得高兴的时候两人哈哈大笑,有时候甚至是引颈高歌,学大公鸡一起唱歌,真是不亦乐乎。他取得了王子充分的信任,突然有一天他对王子说:“我们的确是鸡,他们是人,但是我们可以去骗骗他们,挺有意思,我们干脆穿上衣服,坐在他们的桌子上,跟他们一块吃饭,你觉得好玩不好玩?”那王子说:“太好玩了、太好玩了。”每当人们坐在桌子上吃饭的时候,他们就当仁不让地坐在那个地方,甩开腮帮子大吃大嚼,然后还彼此眉目传情,觉得他们在做一件非常秘密、非常高明的,能够把所有的人都能哄骗的一场游戏,越玩越高兴。每天他们就盼着吃饭,他们觉得一到吃饭的时候,他们的游戏就会达到高潮。看着这帮无知的人类竟然被他们那么蒙骗,他们爽到极处。
后来这个名医就跟王子说:“我突然发现这个游戏太好玩儿了,我们不仅要跟家里的人吃饭,我们要到外面去,你要像一个王子、像一个国王的一样的,跟他们去打招呼,跟他们彬彬有礼,去蒙所有的人,让他们都蒙在鼓里。这样我们这两只鸡就能领导这个国家,你看多好玩儿呀,由鸡来领导一个国家。”这个王子觉得这个游戏太刺激了,他就说好好好,久而久之,这个王子渐渐的爱上了这个游戏,入戏了,也就是换句话说他重新从一只鸡变成了人。
这个名医之所以厉害就在于他是以行动、以场景来跟他的观点实际上是非常不一样的人达成某种共识,重建共识的基础,这样他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们能否和沟通的对象尽力建立某种共识呢?因为共识是沟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