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作者,每天都在思考,在挖掘潜在的记忆。人生历程,生活阅历,种种的体验和感悟,宛如长流不息的泉水,随时都可舀它几瓢。
一个对写作饶有兴趣的作者,将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就足以让人颇感兴趣。若表达得更好一点,加以艺术的渲染,必将能感人。
我知道,表达自己的发现,需要丰富的学识,更高的境界,以及长期的写作实践,一种比常人更勤奋,更执着,更耐心的奋斗精神。
此刻,日已西斜,几个老同事仍在窗外的榕树下打牌,谈天说地,爽朗大笑,嘻哈不停。我却怀着愉快的希望,一个人在书房里用功,默默地写作。
我将读书、观察、写作当作一种人生的快乐,永不厌倦,永不言弃。我愿意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直到手再无法服从我的思想。
我正如窗外那些老同事一样,已退休多年,成了“闲王”,尽可像他们一样,活得轻松一点,潇洒一点。我却自找苦吃,做着这种最磨人的事情,依然在笔墨上默默地用功。
我常常想,自己尚有精力,思路清晰,可回首往事,能观察现实,能动笔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
每天只要安排几个小时,我就能写它一两千字。想想,日积月累,能积下多少文字!
长期的自修,长期的写作实践,我已经累积了数百万字的生活札记。可以说,在我所生活的这一隅,在我从小玩到大的“老同”中,还真没有谁肯象我这样在笔墨上下这番功夫。
当然,我说的是“这一隅”,纯属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此瞎自嗨。
我有时候也会痴想,假以时日,如果我能将这些落在纸上的文字整理好,必定会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我始终相信一位老编辑的话:“不成功的作品正是成功作品的基础。落到纸上就是胜利。”我真的相信:自己的心血,自己长期的努力不会白费。
我年轻时曾经读过前苏联作家著的《论写作》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卡连柯那篇《和初学写作者的谈话》。他说:
“我是下了很大的苦功,说实话,我终生都在准备从事写作。”
他27岁那年,将自己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寄给高尔基。高尔基看后,写信告诉他,说他此篇写得不好,一一指出其缺点,并鼓励他再试试写点别的东西。
此后13年间,他没有再写作,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他所办的儿童教养院,想尽一切办法将儿童教育好,期间还同一些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观点不同的人作过激烈的斗争,心情非常沉重,却坚持做了大量的读书和生活札记。
直到1928年,他40岁,高尔基到儿童教养院考察,同他相处3天,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高尔基对他的工作非常感兴趣,鼓励他说:
“你应该把这一切都写出来。不应该沉默。不应该将你在艰苦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秘而不宣。”
于是,高尔基离开后,他立即开始写作,写得很快,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第一部小说,而且写得不坏,但他没有寄给高尔基,而是束之高阁。
4年后,他的一位朋友,一个作会计的文学爱好者偶然发现他的几页手稿,看了非常感兴趣,缠着他要看其余的手稿,他便将手稿找出来给这会计。可心里想:一个会计,懂什么文学?
然而,突然有一天,他接到高尔基的电报,叫他立即将书稿送到莫斯科。他将书稿带去后,高尔基花一天时间将它看完,而且立即发排,这就是长篇小说《教育诗》的写作故事。他的书出版时,那是1933年,他已45岁。他说:
“我非常感谢我自己的耐性和我的不慌不忙的性格。”
这是一个作家的励志故事。只争朝夕,自然是挺好的,但写作却需要耐性,需要不慌不忙的性格,需要扎扎实实的准备。 与实生活接触,认真写好生活札记。读书,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进行写作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只要你一招一式地进行练习,下了真功夫,时间将会证明你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而且是值得的。但愿我们的简友,从马卡连柯的写作故事中,得到一点有益于自己的启示。
此文源自作者2017年1月5日日记,2023年9月25日夜整理录入,首发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