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美爵士文化广场坐落在龙茗路与古美路交界的西南角,它被分成了三部分。里间是周围被商铺环绕的内广场,有足球场大小,像座古建筑的四合院。中间有一木头搭建的一、二十平米的小型舞台,用来举办民间露天音乐会。而外间则只有几十平米的小运动场地,常见有小朋友在那里练习滑轮,那是孩子们的乐园。
如此一来,面积不大的广场倒是集合了诸多的功能,小型商业活动,音乐会,聚会聊天,还有人气颇高的幼儿轮滑活动,特别值得一提。
那块运动场地似乎是比较固定的轮滑场,天气正常的日子,每每下午时分,总有小朋友在家长的陪护下到那里练习轮滑。看到如此场景,我都喜欢停下驻足观望一番。看孩子们像小猫小狗一样地撒欢,像泥鳅一样滑溜矫健的身影,听她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吵闹,也是一种享受,感受那新生生命萌发的力量。
对于轮滑运动,也许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一般3、4岁左右)越容易学会,这可能跟他们好动的天性有关,而且在他们的头脑里基本没有“害怕”的概念。所以他们学习轮滑几乎都是天才,一学就会,一学就精。看他们在运动场上的表现,简直如同天空中的飞鸟或水里的游鱼,自由,洒脱,如行云流水,凌波微步。
下午五点半以后,太阳依稀还挂在天边,但已丧失了威力。广场上聚了很多人,有散心的,有家长带孩子出来玩的,有看热闹的,还有一场小型轮滑比赛在运动场悄然举行。虽然从规模和气势上看不出来,但赛事的口气倒是不小--“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轮滑项目”。
说是小型赛,一是参与的人数少,大概也就上十位选手。二是选手年龄小,都是学龄前的幼儿。本来就不是很大的运动场内,又被十来块展板围了一圈,隔出一个只有两十平米的小型赛场,赛场里被铺上了一圈一圈的小赛道。赛道周围还摆放了一些电子录像与计时设备,这都是比赛必要的辅助设备。
我经过那里的时候,比赛似乎接近尾声,最精彩的赛程估计已经过去了。当我停下来做个耐心的观众时,一个大概只有4-5岁的小萝莉正在健步如飞地拼命往前滑动。女孩瘦瘦的,看起来非常精干伶俐,她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往前滑动,飞一般地在滑道的边缘游走,小脸不知是由于出力还是比赛紧张的缘故泛起了潮红。而家长和旁边的裁判也在声嘶力竭地为她助威:“加油,加油!”
小家伙看起来技术非常精湛,不但速度飞快,力度也把握的恰到好处,以至于她总能保持她的身体刚好移动在赛道的边缘,而不会超出太多。还有,她转弯的技巧也非常娴熟,像是用作图工具在画一些椭圆。特别是在她处于赛道两端转弯的那段赛程,真担心她一不小心就会滑出赛场,甚至有倾倒的危险。后来没多久,真有个小男孩“啪”地摔倒在地。但这小家伙也是艺高人胆大,每次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旁边的家长还是一个劲地高喊:“加油,加油!快要到终点了。”
几圈下来,赛事结束。因为我是外行,看不懂比赛成绩。而且,我是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才来观赏她们的比赛,对前面的过程一无所知。从家长们的表情上来看,她们似乎对孩子的成绩不是十分满意。天呐,我敢保证,这个小家伙几乎使出了洪荒之力,绝对是发挥了她的最高水平,整个的赛程简直就是速度与激情的再现。
孩子已经够拼命够努力了,但是,我亲爱的家长们,你们还不满意吗?比赛结束了,不管孩子能不能赢得比赛,你们也该为孩子的努力叫声好,给她一点掌声,而不要用一种近乎失望的神情去对那么小的孩子。
速滑比赛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场地狭小,路程短,转弯半径小,稍微不注意,或者没有掌控好,就有可能冲出赛场,甚至摔倒。这样的比赛,作为家长和裁判,首先应该为孩子的安全着想,而不是比赛成绩。参与是对赛事的支持,是认识和态度问题,而成绩则更多体现出功利思想。特别是幼儿赛事,更不应该拿成绩说事。
但我们的家长和大人们,往往将比赛的成绩与最终结果看得很重,特别是能不能拿到名次,觉得那才是最关键的,是关乎荣誉的事。
一个4-5岁的孩子,让她们去为荣誉而拼搏,这有必要吗?学龄前的孩子们,她们应该还只知道玩,痛痛快快地玩耍,她们根本就不懂荣誉,也不需要那些虚荣。倒不如说是家长为了自己脸上有光,而要求孩子拼命去竞争。
中国人养孩子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这种期望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很多的家长们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艺术品,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塑造,并力求完美。一些孩子甚至从娘胎里开始就被赋予了严格的定义,需要怎样怎样。等到孩子刚一出生,更是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们像填鸭子似的被灌输各种各样莫名奇妙的知识,技能,不得稍有差池。但我想问下心切切的父母家长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要求她们每天这样那样,那样这样,除了吃饭和学习还是吃饭和学习,她们快乐吗?
加油!加油?
幼小的孩子们,身心还远没有发育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你要她们加油,希望她们超负荷发挥,这对她们的生长发育有利吗?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就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一样去充分去吸收阳光,雨露和营养,让他们慢慢地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