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关于执行力的问题,触发这一思考的原因,是观察到自己周围即将到达人生巅峰的朋友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反观自己总是执行力不够。从自己的观察来看,似乎非凡与平庸的差别就在于精准的思考配合强大的执行力。
于是,我的第一个疑问是:执行力产生的源头是什么呢?我的假设是:绝对清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
对于这个假设验证,我是直接与周围比我优秀且执行力很强的人交流,发现他们其实也有犯懒的时候,但真正认定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沉浸其中去执行。所以,对比我与他们的差别,其实在于认定“真正的目标”,因为我经常觉得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很“佛系”,似乎从小到大感觉很多事都不值得自己去全身心投入,甚至会认为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蠢,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轻蔑。可能这种思维习惯让我从未思考过自己真想要什么东西,对于身外物都是“随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种态度其实也是爱逃避的表现。因此,我认为,面对自己想要的目标,我潜在态度是被动接受结果,缺乏主动争取的“野心”,所以我的大多数目标都不足以驱动自己去为之努力。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目标来驱动自己?我的假设是:真正满足内心需求的、哪怕是带有阴暗面的目标,虚荣,利益。
这个假设并没有求证过,仅是自己的想法。其实设立目标这个思想在小学时就被灌输过,只不过经过应试教育的洗刷,这种“人生哲学”类型的知识通常都演化成了考试题(比如作文),而普通小孩思考这些问题的角度都是研究得分技巧,老师们久而久之也就跟着走个形式,划个重点罢了。摆在明面上的“目标”被硬性要求充满正能量,当老师、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怎么可能有动力。其实对小时候的自己来说,我可以为了跟同学唱K时显摆而提前一个月偷偷苦练英文歌和粤语歌,我还可以为了云淡风轻地跟同学讨论穿越小说而去正经八百地百度“清史稿”,或者小时候为了维持自己班级优秀学生的人设我会不择手段地提高分数……其实,“虚荣”这种上不了台面的真实需求才是更多普通人的动力吧。
这也让我衍生另一种想法,“人设”的重要性。它虽然会让人的印象刻板化,但它可利用的一面就是人设可以为自己获取荣誉、主动权等利益,让人沉浸其中并为之努力。我身边很多优秀的朋友也是有意无意地利用这一点。每年拿奖学金的优等生决不允许自己有一次掉链子,泡自习室刻苦复习是必然;职场精英的人设也会逼迫那些人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还能每天起得比鸡早,明明头晕目眩还会在人前容光焕发,因为自信和强大的人设会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多争取一分胜算。人设即利益,利益越大,崩塌前越无所谓道德可言。优等生也可能遭遇滑铁卢,面对各种考试和评比都可能不择手段;职场上明争暗斗对多数人已是家常便饭。
凹人设基本是被主流价值观鄙视的行为,因为它代表虚伪。主流价值观一向崇尚绝对真实,但我越来越觉得这不现实,人设是自己的保护层,更是自己的驱动力。人设就像养成游戏,人设不全是假的,它是通过成长来勾勒一个贴近真实自己的人设,用人设去面对外界,进行进攻和防守,而维护人设就是自己的毕生的动力。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普通人,接收并执行了主流价值观的方向,我曾深深鄙视会“装”、场面人、虚伪人,但现在不得不说这是我缺失的一部分,我以前会因为坚持“真实”而拒绝与人交际,拒绝迎合甚至凭借自己的想法坚持与别人唱反调,这种愣头青可能是小孩子追捧的人设,而长大后我由衷佩服能识别不同人际场合、认清自己身份、维护自己人设的人。
虚荣和人设是满足自己需求的目标之一,另外就是遵循真实想法,追求快乐却可能没啥意义的事物。我在学生时代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除了学习以外任何有趣的事都可能毁了我的未来,于是出于这种恐惧,我把游戏清空,积攒多年的宝贝歌单也清空,小说也清空,但我就是爱听歌、我渴望游戏和小说里的自由,清空后,我只会在后期报复性恶补。
第三个疑问是:定下目标,暴露野心,但我还是没有动力?我的假设是:可能对目标和执行力之间的连接缺乏练习,容易“跑偏”。
这个问题在我身上体现的特征就是“纠结”。我经常纠结于努力却达不到既定目标,或是目标过高,或是努力的方向并不是我想象的目标。对于前者,我往往察觉不到这点,因为可能是我把想要的东西想得太简单并没有细化,或者把自己的能力想得过高。比如我想提升自己的执行力,那么我第一反应是列计划表,按照想象中自己的进度规划,但实际上我的计划表并不适合我,导致一瞬间给自己的压力受不住,就放弃了。后者的体现在于我没明确优先级,比如我学英语时想练听说读写,把四方面并列优先,于是在背单词的时候纠结为什么阅读提高不了,练听力的时候又在愁写作不行,往往自己陷入死循环。解开纠结的方式:明确目标、切分目标、慎重评估自己的实力、优先级排序。
总结起来,提高执行力,需要选择目标、直面需求、切分目标、评估自己、优先级排序、执行、总结,我觉得每一环节都挺值得深入研究和练习,而我缺的是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