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趣忆
王华
进入到阳历十二月,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戏”冬至就要到了。 之所以说“大”,不仅因为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人熟知,还在于民间对它有一种“大似年”的说法。这个节气来到时,各地依据不同的习俗包汤圆、吃饺子、祭祀先人,和春节、清明这些“大节”很相似。而更重要的是,冬至过后,就开始了九九八十一天的“数九”。寒冬”大戏”就此开罗。
”数九”天是小时候冰寒地冻的代名词,三四岁就会背诵“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民谣。那时候对数九天是有些恐惧的。气温倒未必比现在低很多,但物质条件匮乏,穿再多衣服也感觉像在裸奔,平时只能将手插入袖口取暖,以至于许多人手上脚下都有冻疮,冻疮破裂后疼哭的情况时有发生。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旦进九就会和小伙伴们在日历牌上划出三九四九的时间段,每天不停地念叨“三九四九快快走”。最讨厌的就是,脱个精光,刚刚跳进温暖的被窝裹得严严实实,却发现灯还亮着。眼下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数九”天的体验没有以前那么深了,甚至城市中的许多孩子已经不知道冻疮为何物。 农历用“九九”计算时令,在广大农村地区大有讲究,而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它俨然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第25个节气。 虽然天气冷得不让人喜欢,但还是很期待的:进入数九天,也意味着距离放假不远了,过年就在眼前了。 如果说腊月二十三小年儿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年味最初的感觉是从冬至后的“数九”天开始的。在计划供应年代,家家户户舍不得在平时多吃一口,都要积攒到过年。数九之后,都会根据气候寒冷干燥、食物不易变质的特点,腌制不同口味的鱼肉、干菜、家畜制品。走在路上抬头仰望,屋檐下相似的年货,在风口里吹拂晾干的“繁荣”,成了春节前的一道风景。大户人家还会每天在家门口支起一个晒干架:这时姐姐已经出嫁,我和其他伙伴们每天上学前帮父母把这些腌制品挂上去晾干,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急于做功课,而是尽快把这些辛苦积攒起来的馋嘴物收回家,就怕万一被猫鼠叼了,少了自己的那一口,还不厌其烦问父母什么时候可以尝鲜,为什么偏要等到过年才吃。
春节来到时,虽然已步入到五九六九,但是三九天的严寒仍然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因为全家人都聚在一起,那股高兴劲儿没法形容,也就把寒冷抛到九霄云外去。 天天在一起的这些家人,每天吃饭时总感觉到餐桌上少了点东西,而只有当大姐在家,或者有亲戚造访时才有更好吃的,这时我才明白,先前费劲把力腌制的鱼肉、干菜,为什么偏要等到过年才吃。 过年的时候,俗称”春打六九头“立春的节气又到了,再往后,七九八九九九,数九寒天就算过去啦!
数九天连接了阳历阴历两个新年。365天里,有81天属于它。它和二十四节气演绎着最“深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陪伴二十四节气守候严冬,迎接温暖。 数九天的后期,已是一派春光明媚。带着对过年和寒假的留恋,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学期的学习。这时才我感觉到,九九八十一天过得真快,寒冷也就这么不知不觉中去了 。老祖宗真是聪明,发明了数九,让我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欢欢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