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今天这一篇,来谈谈我自己的六根未净。
眼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透过这窗户看世界,外界也透过这窗户推断我们的内心。年少时向外看,经常说“我眼里容不得沙子”🫠,觉得自己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现在看来,自然符合当时的年少轻狂,但实实在在是透露出当时内在的容错性太弱,要不连都容不下呢🤣。
年长一些,学会一个技巧,叫“保留意见”,或睁只眼闭只眼。表面看上去平和很多。换句话说,意见我是要发表的,听(怎)不(么)听(就)随(不)你(听)了(呢)。目之所及,内心其实是有评判的,这种评判习得于道德规范、家风家教和私域的游戏规则,也一定带着个人的喜好。评判之后自然是要发表的,发表的目的是希望意见被听取的,这背后的驱动力在于得到认可、获得认同、建立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得到了自然周身畅快,得不到则多少堵得慌。
快四十了,有幸读了一行禅师,有幸踏上修习正念的道路。学会了目之所及,皆是存在,不置评判,更多地是去关注自身此时此刻的感受,害怕?紧张?开心?松弛?平静……然后关注它存在的原因,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就让它在这儿,和它一起待着。这种感觉很奇妙,眼睛不再给自己添堵了,也更愿意去看了。
耳
记得有个小故事听过很多次,师傅问徒弟“为什么我们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徒弟不知,师傅说“因为要我们多听少说。”多听,听什么?父母总提醒我“甜言蜜语好听,但忠言逆耳更可信”,如果声音有“好”“坏”之分,那么声音来了是“左耳进右耳出”呢?,还是过滤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如若到了顺耳之年,是否声音就没有分别了?这么一捋,🤣耳朵好难!
我一直以来都特别在意别人的声音,因为特别渴求他人的认同,这让我的耳朵对人声很敏感,不仅能听到很小的声音,还特别能“听”到别人语言背后的意思。这其实让我徒增了蛮多的烦恼。
前者让我很敏感,当听到的不是认同,而是反对的时候,很容易就启动应激模式,努力地去解释、说服、证明、反驳。年轻时,旁人用一句“认真”来给我解围,慢慢地,开始有人对我说,“和你一起说话,容易紧张,会小心翼翼,不敢瞎咧咧了,有压力。”这其实不是我本意。
而后者,让我很内卷。很多时候,一来,对于语言过度的解读,容易生出误会,让彼此都心累。二来,越是对语言背后的意思敏感,越吸引那些喜欢在语言背后藏意思的人们,最近这两三年,终于把自己累了个够呛。
于是,我的耳朵彻底投降,转而去听琴音、听歌曲、听虫鸣鸟叫、听溪水潺潺,这些都是真实、单纯的声音。
慢慢的,也训练自己去听语言本身,去区分语言表达和情绪表达,耳朵关注听到的内容本身,甜言蜜语也好,忠言逆耳也罢,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仅此而已。表达的是诉说方的需求、情绪、情感,全然收入耳朵后,进行信息分拣,明白的部分吸收、消化、调整,不明白的部分询问、确认,给别人响应就好,尽量不应激。
鼻
关于鼻子,我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怀孕的时候,我除了持续到孕17周的呕吐不止之外,最明显的是我的嗅觉变得异常灵敏。一百米范围内的油烟味、家具上残留的清漆味……我都能闻得清清楚楚。自此以后,辨识中药、香水、精油的气味也更加灵敏。
五官之中,鼻子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它的存在无声无息🤣,但我们赖以生存的每一次呼吸都来自于它。除了感冒鼻塞流涕之外,通常只会在别人夸我的鼻子长得还不错的时候,我才会关注到鼻子。而我的一个好友,在接种完疫苗后的一个月内,持续出现了嗅觉和味觉的丧失,她对那段日子的描述是“感觉生活没有意思,整个人都快抑郁了。”直到疫苗反应消散,嗅觉味觉逐渐恢复,她才觉得生活又有了颜色和滋味。这样想来,其实,要好好谢谢鼻子这个生命的通道,多多关注它的存在。
现在,鼻子还有帮助我静心的功能——那就是观呼吸。一行禅师教导正念呼吸,冥想老师教导呼吸训练,我们在瑜伽、普拉提开始之前需要做三个深呼吸,这些都是通过把专注力拉回到自己的感受,关注这一呼一吸的气息流动、胸腔和腹腔的起伏,进而更好地放松身心,关注自己。几次呼吸以后,心自然静了下来,这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舌
舌头是我们的味觉感受器,酸甜苦辣咸,都是从舌头上的味蕾传递给我们的。小朋友总无法抵抗糖果的甜蜜诱惑,也会被酸的、苦的、辣的味道捉弄到满脸苦相,可是我们很少看到成年人对味道做出那么大的反应。是因为我们成熟稳重,更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了吗?还是因为成人世界的酸甜苦辣早已盖过了舌头感受出来的滋味?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太久太久没有认真地吃一顿饭了。早餐通常是在上班通勤的路上或准备晨会的匆忙中对付,午餐极大可能顾不上吃,或者在和他人的交谈时、对着电脑手机处理信息时草草入口,就连和家人共进晚餐,都经常被电话打断,或者赶时间狼吞虎咽吃完去处理家务、辅导功课。
每一口食物,从形式上经过了我的舌头,貌似还没启动味觉感受响应,就已经滑进肚腹。那些美好的食材、饱满的亲情,也已然错过。
认真地吃一餐饭,品尝每一口食物的滋味,感受它们蕴含的能量、滋养和情感,让舌头的感觉重新鲜活起来,成为我需要去用心训练寻回的能力。
身
前文在谈及舌头时,已经提到一个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我越来越习惯忽视自己的身体感受。
一年前,刚刚开始接受心理疏导时,我对身体感受最明确的描述就是“累”。刚开始跟随老师做身体扫查时,我其实不太能找到每一个对应身体部位的感受。老师很动情地对我说:亲爱的,你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
直到有一次,我谈及自己独立要强背后的孤独和无助,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把一只手放在自己心脏的位置,另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以给自己温暖和力量。当一股暖流从手心传递到心脏的时候,我没有缘由的哭出了声。随后自然地说出了一句让自己都吃惊的话“我居然要靠自己给自己温暖,好可怜”……随后,我逐渐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酸痛的后颈和后腰,找到了惯常收紧的心脏和后背,找到了冰凉虚浮的小腹……这些部位,每一个都被我认真地感受到,感谢到,并郑重地告诉它们,我爱它们。神奇的是,当我对着自己的身体部位说出“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的时候,疼痛、疲累都会逐渐化开,整个人的身心、状态都越来越松弛和温暖,内心也越来越坚定。
现在,我学会了,当情绪或感受来的时候,就去找一找身体的感觉,哪个部位有反应,然后和它待在一起,关注它,和它对话。身体是非常诚实的,它会告诉我们真正卡在哪里。身体也是非常智慧的,它会带领我们去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意
对我来说,六根之中,意最抽象。
也是在一次冥想练习中,老师带领我去寻找自己内在真正想要的东西。我看到一棵树,枝繁叶茂,却没有根。继续探索,后来发现,我想要的其实是宁静,自己归于宁静的一种状态。
前文有提过,我一直在说自己很累,为什么?因为我有忙不完的工作,理不清的翁婿关系,劝不完的父母争吵,陪不完的孩子打卡,听不完的朋友诉苦……那么拼命工作为了什么?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同,体现自己的价值,攒下一个院子。为什么执拗于处理好父母、伴侣、孩子的关系?治愈自己的创伤。为什么那么看重朋友的感受?寻找安全感。
现在来拼凑一下,安全感、情感连接、认同和价值感,这都是我自己各个层次的需求,但我都一直向外求,求之而不得,所以反复求,最终很累。
这像极了那棵外观枝繁叶茂内在却没有根基的树,内在被忽略了,当树冠越大时越发禁不住风雨,越发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大风连“根”拔起。
所以,意在于自己的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像关注、抚慰、保护你最爱的人那样关照自己,包括身心、内在。
现在的我,慢慢学会了关注自己的感受,比如焦虑时,先给自己几个深呼吸,然后感受自己身体哪一部分紧,通常如果是心里紧,说明有担心和害怕,那就耐心地问自己担心害怕的内容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往往到这个时候,想清楚能做什么就不再焦虑,即使自己做不了什么,与自己待这么一段,也就让焦虑消化掉了。
所以,六根未净的我,在更好地感知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的道路上,将继续坚定前行。
一孩宝妈,二次创业,三餐四季,识得五音,六根未净,与七有缘,八零后独生女,九年为人妻,历求十全十美而不可得,百转千回后,万分庆幸拾得正念,开始学习关注自我、感受当下,自我疗愈中愿与你共同精进,寻找内心那份安定、泰然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