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两个妈妈的求助信息,一个是要给五年级孩子找辅导班,辅导阅读理解,问我能不能办班。另一个孩子三年级,要找一对一辅导语文。看到这两则求助信息,我感慨颇深。首先妈妈们渴望改变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急切想提高孩子成绩(对,主要目的就是提成绩),不寻根源,不求方法,只要涨分就行。或许他们认为找一对一辅导是立竿见影或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实不然,小学阶段靠外人来辅导,真正提高成绩的例子是鲜见的,我想在小学阶段,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辅导老师。
我回复第一位妈妈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唯一有效的途径是阅读,大量的阅读,深入的阅读!没有捷径,没有妙招,假期陪孩子一起读。
回复第二位妈妈,我首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不知道您认可不?三年级别给孩子扣上“学困生”的帽子。陪伴,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孩子妈妈回复:我们是男孩 就是小时候欠的“债”太多了 现在一下子不好补,基础知识差。
我说:“别着急,慢慢补,经验告诉我,如果找不到极好的老师,一对一帮不了他,反而让他更厌学。我理解你的焦虑、歉疚,试图改变,但是又有很多无奈,对吧?”
孩子妈妈说:他有点懒 语文字多 他都嫌麻烦 。
我们班也有好几个类似的,因为不会,所以才“懒”。其实,懒只是我们给孩子贴的一张负面标签,他想到父母反正说我懒了,那我就索性懒下去。我可以给您支招,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假期里陪着他阅读,你读他听,别急着让他自己读。然后给他做成长记录,记录他的点滴进步,让他看着高兴舒服,发现每一点闪光点,写成奖励卡,贴在他的床头。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您,您对孩子的接纳、肯定、鼓励,比任何老师都管用。相信自己,愿意为孩子做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孩子就会有被妈妈重视的感觉,内心也会有依靠,有安全感。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勇敢尝试,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孩子的榜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想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孩子的偏见,接纳他,帮助他!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去打败孩子!
听我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孩子妈妈回复道:“受益匪浅 有时候真的需要旁观者点醒自己!”
我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作为旁观者,可能有时候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你给孩子辅导的时候,看到他不会或者是磨蹭,肯定会着急或者生气,那个时候一定要先稳定情绪。加油,看好你们!如果有时间每天固定亲子共读时间,每天为孩子写一张鼓励贴,每天给他一个拥抱。试试看。
昨天在《我就想静静地教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非常认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热腾腾的情感呵护孩子成长,以无限的期盼引领孩子成长,以充满智慧的教育行为帮助孩子成长,以农夫守望麦田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愿意为孩子而改变,去学习,我们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辅导老师。如果父母自己有时间的话,还是希望能陪伴孩子一起行走在阅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