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培训学习反思
第一阶段的国培研修已经结束。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报告,每位专家的报告都是各自教育智慧的提炼和升华,可谓各有特色,个个精彩。专家们的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又有接地气的具体做法和丰富案例的分享;既有专业引领,知识传授,又有经验共享,案例剖析。这些充满着智慧火花的讲座,让我们每一位参训者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的思想洗礼,使我们在学习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最前沿的教育动态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其实,细细梳理每位专家的报告,从张红娜老师的《厚重课堂》到位惠女老师的《用心经营课堂》和宋君老师的《读懂学生的学与思》,从刘忠伟老师的《上一节质朴的数学课》到董文华老师的《滋养生命的数学》。虽然每场报告的主题不同,案例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专家们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同样的理念:作为一线老师,要扎根在课堂中;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要有一种大的课程观,不仅关注“课”,更要关注课堂中的人,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读懂学生……
一、在课堂中扎根。
位老师说“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生命线”,董老师说:“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没有课堂,什么都没有用。无论你拿再多的荣誉证书,搞再多的课题研究,出再多的书,没有课堂的支撑,那又有什么用呢?” 贲友林老师也曾经说过:“不会上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果连自己的课堂都搞不清楚,课都不能上好,想成为优秀教师又从何谈起呢?
作为在课堂中成长起来的我,对此也是深有感触。可以说,我就是在一次次地打磨课的历练中慢慢地成长着。经过了这几年公开课的磨砺,虽说我的课与专家们的课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显得很稚嫩,很粗糙,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我也从每一次的磨课过程中,理清了自己对教材的认识,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方法,进而对自己的课开始有所思考了。就像董文华老师说的那样:公开课所成就的,绝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课堂和生命的历练,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走向日常课堂的“厚重”。
回顾自己的课堂,从一开始照搬教学用书到复制、模仿名师的课堂,从模仿形式的花哨到思考课堂的内涵,期间我成功过,也迷茫过,困惑过。
初登讲台那会儿,将几个教学设计拼拼凑凑,就敢登上学校公开课的讲台,虽说终以失败谢幕,但却激起了我努力钻研课堂的热情。慢慢地,我发现模仿名师的课堂实录也是上好课的一条捷径,于是张齐华的《轴对称图形》,贲友林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乘法口诀的复习》等,我几乎都是全盘照搬,而且自认为还是上得很成功。于是我竟然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应该是具备了上好课的能力,可以成为一名靠课堂立足的老师。可模仿毕竟是复制别人的,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终究是把握不了课的本质,最终也免不了会上演画虎不成反成犬的闹剧。对此,我在模仿牛献礼老师的《抽屉原理》和袁晓萍老师的《立体图形的复习》等课时,有了深刻的体会。
同样都是模仿,为什么有些课能模仿得很成功,有些课却仿成了四不像,甚至是一败涂地呢?我在追问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地对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这样,当我参考别人课堂的时候,开始关注他们这样设计的意图,关注学生在这里的反应和需求,关注这样的设计会带给学生哪些发展。此时,我发现一节课并非一定需要美妙的画面,精美的课件,深邃的文化来诠释,有时候质朴的课堂,学生依然也很喜欢。这样的课,课堂形态真实,课堂内容扎实,课堂练习详实,没有任何花架子,回归了课堂的本真,关注了学习的思辨,回归了教育的原点。其实就如张祖庆老师说的那样,模仿名师上课,最终真正要模仿学习的是名师的人格。人品大于学问,要想上好课,先要做好人,做人没有学好,课格也高不到哪里去。
二、厚研教材,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自觉、主动地学习。谈起学习,我们并不陌生。以我自己为例,貌似我每天都在学习,可学习的效果并不佳。其实我觉得自己在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心里也有学习的意愿,却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于是就像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每天都在原地打转,专业成长却毫无突破。
从专家们的报告中我认识到:教材其实就是最好的学习材料。不管是张红娜老师提出的厚练功底,厚研教材;还是刘正伟老师所说的,对一节课要研究透,想明白,深体验;或是位慧女老师谈到的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前后的联系,无一不是在强调深入研究教材的重要性。那么该怎样研究教材呢?今天下午李光杰老师给我们讲了简单易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例题都要找到它的点在哪?联在哪儿?并分析每一道练习题要训练的点。回顾我们平时的课堂,有时真的像李老师说的那样,自己对教材的知识点都不清楚,对练习题的设计意图也看不明白,怎么能给学生讲明白呢?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像这样从“教什么,怎样教,如何练?”这三方面去研究教材的话,那么还会出现这样“模模糊糊一大片,雾里看花看不见”的现象吗?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读懂教材,明确要教什么,知识点是什么,更要读透教材,读厚教材,思考该怎样教,了解例题的前后联系,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系,分清习题的层次,知道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教材,灵活的驾驭教材,从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尊重学生,读懂学生。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学生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的人格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更要关注课堂中的“人”。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总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伤害了学生。像李光杰老师今天提到的:“谁还能说的比他更好?”“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站起来”等等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话,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话说出来之后,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有句话说:尊重人性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人格站起来。因此,对于尊重学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尊重学生,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点出了教育的真谛,因为,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他自身的规律,都需要根据他的自身特性慢慢打磨培养。
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做出拔苗助长的傻事;而是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学会等待,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充分地去理解,充分地去感悟,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温情的照顾、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力,才能绽放如花笑靥。
2、正视学生的差异,创造都让所有学生成功的环境。
范先佐教授讲:让让本来优秀的学生更优秀那是顺水推舟,让品行或成绩差的学生优秀那是逆水行船。其实没有绝对的优生,也没有绝对的差生,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引导他们,为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环境。的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因此他们之间的认知和发展会有一些差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依需施教,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高站位,大格局,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研修第一天,张红娜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趣话长度单位》一课,通过排一排,量一量,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市制计量单位和公制计量单位,也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悟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课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它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高站位,大格局,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胸怀,是很难把它研究得如此之深。所以说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凸显其学科的价值,更多的是要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基。正如董文华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到,教学生3年,想学生30年,想国家民族300年。当我们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从教学之术走先成人之美。
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我从国培中收获很多。此次国培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弥补了我以前认识上的不足;让我有了一次与专家老师及广大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教育教学,对我的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我会以国培学习为契机,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争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