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去贵州旅行的念头,是在两三个月之前。
之所以是贵州,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某人随着年岁渐增,不肯(其实是不敢)坐飞机。于是,留给我们出行的选择,要么是自驾,要么是火车。
本来打算选择走成都—泸州—赤水,这样一路从容自驾入黔。无奈某人非但恐高症加重,还渐渐对长途开车产生抗拒(其实是对为劳动人民提供无偿服务,产生了抗拒)。加上前段时间豆儿因为美术考级具体时间迟迟定不下来,从8月开始又要进行数学的补习,所以留给我们旅行的时间就渐渐的不那么从容了。
于是乎,对行程稍作调整,改为乘动车至贵阳,再在贵阳周边选择景点游览。
其实,旅行的意义不是非要选择某处著名的目的地出行,而是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抽身出来,让肉体带着灵魂肆意地出走一段时日。
---------------------------------------------------
贵阳的雨
贵阳是一座多雨的城市,这在我们出行前所读到的攻略中也有所了解。而在贵阳的这几天,我们总是和雨不期而遇,有时好好的,走着走着,一片云飘过,便落一阵雨。雨过后,又是一段响晴,然后不期然的,又会下一阵雨。一天中,一忽儿晴,一忽儿阴,一忽儿云,一忽儿雨,贵阳的天,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让人琢磨不透。
----------------------------------------------------
day1
在距离贵阳车站尚余三十余公里时,坐在车窗边的豆儿就惊呼:“呀——下雨了。”
只见车窗外的景物被一层白色的雾气笼罩着,隔着窗玻璃似乎都能感觉出空气的润湿。车速很快,成串的雨珠在外侧的玻璃上斜斜地飘着,看来雨势还不小。
“十里不同天,指不定贵阳还没有下雨呢。”
果然,列车钻进一处隧道,等从隧道出来,这一头已是没有雨了。
从站台出来,乘坐BRT快速公交车,还未抵达我们旅舍所在地——兰花广场,雨又开始下了。起初,雨不大,刚够把马路打湿。渐渐的,雨越下越大,雨刮在加速,大粒的雨滴在路面飞溅起朵朵水花。公车在雨中疾驰着,车轮“刷刷”地从路面碾过,溅起更多更大的水花。
到站了。可能是地势的原因,贵阳的BRT不像国内的许多城市,采用高架的形式,相反,它是采用下沉式。我们要去的兰花广场高高在上,拾级而上,大概在四五层楼房的高度。
大雨已是倾盆之势,虽然撑着伞,到了住处,鞋袜和裤腿已经湿透。
待我们收拾停当,雨住了。气温非常宜人,空气和微风是凉湿的,说不出的舒服。
午后,前往住处附近的阿哈湖湿地公园。
阿哈湖湿地公园是在原有小车河湿地公园基础上,整合阿哈湖水库流域的河流、湿地及植被等资源修建的一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
我们是逆着小车河水流的方向,走在它的左岸,朝着它的上游——阿哈湖水库行去。
小车河似是没有污染的,河水清澈逶迤,水中时不时有游鱼的身影,是那种红色的寸许长的小鱼。估计水里还是会有大鱼吧,两岸都有钓鱼的人,亦都顶着斗笠,一人驻守着一两杆鱼竿,在水边消磨着夏日午后的光阴。
湿地非常的生态,像是公园,又像是野地。灌木蓬勃的生长着,叶片簇拥着,争先恐后地挤占上木质的栈道来。槐树的叶片碧绿清秀,一串串的槐花垂吊着。紫薇正值花期,一簇簇的嫣红于绿叶中闪现出来。香樟树散发出好闻的气味,树下有黄花的身影,还有不知名的,开紫白色花穗的小草。
雨后的蓝天衬着树影瞳瞳,而蓝蜻蜓不小心将身影投映在水波中。
……
就这样悠闲地走着,遮天蔽日的大树的枝叶遮掩住悄然而至的阴霾,直到被从树叶间漏下来的雨滴砸中,才察觉到雨已至。
撑起伞,拣林木幽庇处行去。雨滴啪啪地敲击着伞面,落入身边的河水中,水面漾起一个个的小酒窝。渐渐地,雨大起来,像一付帘子兜头罩下来,伞亦变得抵挡不住了。
所幸,在来路处,有一可以避雨的房屋。和豆儿共用一把伞,忙不迭地反向而行,穿过小桥,回到屋檐下避雨。就一会儿功夫,烟绿色长裤小腿以下的裤管,被雨水濡染成墨绿色,紧贴在腿上。豆儿说好看,像渐变色一般。
豆儿掏出速写本,开始勾勒雨中的回廊,远处的树,近身处的草,以及水边开花的青荇。
透过雨帘望出去,房屋、树、草……成了朦胧的剪影,看不真切,却又透着清爽、干净和艳丽的颜色。
过了十数分钟,一幅画还没有完成的光景,雨势渐收,天空又恢复了刚刚的朗晴。可是,在我们收拾停当,过了小桥,又是一波大雨毫无征兆地来袭,我们只好又退守回刚才的屋檐下。
雨在铺天遮地地下着,肆意地敲击着树叶、房屋、小桥的栏杆……落在水中,砸入土地,发出擂鼓一般的动静。世界仿佛只有这一隅,我们避雨的这一小块地界,是干爽、平静和安心的。
----------------------------------------------------
day2
第二天的行程是游黔灵山公园,然后逛贵阳几条著名的老街:省府路石板街、民生路、邮电街。
有了第一天忽雨忽晴的经验,我们在出门前都带了雨伞,以备不时之需。
上午游完黔灵毓秀的黔灵山,看罢弘福寺的顽猴嬉戏,下午转转几条有老贵州味道的街道。
贵阳的夏天像极了成都八、九月份秋高气爽的天气。蓝天上漂浮着片片闲云,虽然阳光还是有热度的,但走到树木和房屋的荫庇之处,马上就觉得凉爽惬意。
我们从文昌阁出来,拐进旁边的邮电街,在逼仄的小巷中缓缓行着。
贵阳二中的对面,一座叫做“茶颜观色”的茶吧引起我们的兴趣。穿过几块嶙峋古朴的怪石垒砌起来装饰起来的门面,是幽深的门洞,进去,仿佛进入了山洞一般。再往里走,更是别有洞天,小小的院落,进深很深,里面有木质吊脚楼,方方正正的中庭,大型的灌木遮蔽着天光。
从“茶颜观色”里面出来,没走得多远,便下起雨来。开始是细细的雨丝,然后转为豆大的雨点,转瞬雨点和雨丝就连成一片。我们赶紧又退回茶吧,在它悠长的门洞的遮蔽下,等待这阵雨的过去。
雨帘斜斜的编织着,在贵阳的深巷中铺陈开来。雨滴连成线,织成片,以一种浩大的气势敲打着两边的高墙矮楼,“噼里啪啦”地砸着水泥路面,一串一串的水花还没来得及消散就汇聚成溪流,顺着坡型的街道,冲刷着街面。
撑伞的女人赤脚走过,一手还提着高跟凉鞋和采买的菜蔬。三两个小孩冒雨在巷中奔跑,从这头跑到那头,再跑回去,跑着,笑着,踏出很响的足音。一辆黑色的汽车开过来,停在一处铁门外,鸣了两声笛,一个老者举着一把歪斜的伞拉开门,裤管一直卷到膝盖的上面。
雨稍小,我们亦撑起伞,踏着水花走出小巷。转弯处,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应该就是石板街了。
石板被雨洗过,愈发的光滑透亮,但踩上去并不溜滑。看得出街道是经过扩建过的,中间大概三米左右,是以前的石板,更为古旧,有着岁月的质感。两边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各拼接上与之相仿的石板,但材质稍微不同,没有完全一致,并且新的石板透着赝品的浅薄。
走着走着,雨又大起来。避到一家商店的挑檐下。檐上,伸出一根五六十厘米长的排水管,一股水流哗哗地落下。过来一个流浪汉,撂下随身的包裹,掬起一捧水管排出的雨水,洗脸、脖子和胳膊。
雨后贵阳的街道没有丝毫泥泞肮脏的感觉,相反像一个梳洗后的旅人,透出一丝神清气爽来。
----------------------------------------------------
day3
第三天去了青岩古镇。
进得青岩镇来,我们沿着左面的护城墙拾级而上。还没走出多远,城墙上卖东西的小贩开始忙不迭地收摊。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出去,东面的山头,一大片昏黄的云朵正往这边迅速移动过来,片刻,阴云近了,可以看到影影绰绰的雨帘正跟随着它的脚步慢慢逼近,就像一大片移动的雨阵一般。而在这块行云的前面和后面,朗日一片。
赶紧撤退下来,避在古镇的商铺内。看雨,想看这场雨将会扯起怎样的声势。
雨并不如想像中那般,它只是给古镇添了几分惆怅和凄美的气息,更符合古风的气质。雨丝从古旧的屋檐飞溅下来,敲打着木质的窗棂,让褪色的灯笼更显古意,让幽长的巷子更显寂寥。
雨让一切都复古了,雨让一切都慢了下来——小巷、院落,和来往的商贾行人,仿佛都遁入一段往事中。
----------------------------------------------------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鲜明的印迹,雨,应该是专属于贵阳的吧?正是雨,渲染了她悠远的历史,也是雨,点缀了她今世的繁华。循着这些印迹,我们渐渐地触摸到她的脉搏,触摸到她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