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争霸中,最终以刘邦获胜并建立汉朝为结局。自古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项羽与刘邦的多番交战中,虽然是刘邦笑到最后,但项羽的英勇善战、士气精神深入人心。在此,不得不对项羽的失败做一个总结,以怀念这位失败的英雄。
项羽本来是有机会乘坐唯一的小船渡回江东,伺机东山再起。但他考虑到这样会把兵火引到自己的家乡,父老乡亲会因为自己而遭受苦难,所以他拒绝了坐船逃跑。当他以一敌百而身体不支时,选择了乌江自刎,终结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临终前也留下了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最担心的人不是自己,而是被他视为红颜知己的虞美人。这般的有情有义,为其硬汉形象抹上了一丝丝的柔情。
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呢?一般观点概括起来有四点:
第一,坑杀20万秦朝降卒。从这事件中,可以看出项羽只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他的行为看不到任何的谋利企图;而刘邦的表现却是一个投机者,灭泰基本上没他什么事,虽然他是第一个入关中的,但只能说他运气好,投机取巧而已。
其次,优柔寡断,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其实项羽没有杀刘邦,不仅是不忍,而是不屑做这种事情。刘邦是他曾经的战友,而且刘邦也没有犯什么大事,他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他崇尚的是光明磊落,心中有“道义”精神,在他认为不义的事情,再有利可图也不会去做。
第三,他没笼络住人心,把韩信、陈平等人才全推给了刘邦所用。这是因为韩信、陈平这样的人和他心目中的“道义”相差太远,在项羽心目中他们做人都有问题,他们都太实用了,和自己难以为伍。
最后,逆历史潮流,大封诸侯。项羽把自己一手打下来的天下又分封给十八路诸侯,而这些诸侯在灭秦大业中,除了起哄和旁观外,基本上都没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但项羽也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君子,他只想让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再次得以实现,即使那些人什么都没有做,只知道称王霸地,但项羽也没说什么,把天下封给他们。
项羽的出发点是义,刘邦则是利。刘邦把攫取天下为己任。在项羽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的精神,但项羽想不到自己崇尚的道义与他当前的这个世界已格格不入,这已经不是春秋战国,也不是士的时代了。士的最大特点是尚义和勇敢,“士为知己者死”、“重义轻利”说是形容那个时代的。而到了楚汉争霸时,这个讲究“诚”、“勇”、“信”的时代已经远去,但项羽却还在信奉这些。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信奉功利的世界了,人们都变得唯利是图、背信弃义,变得为达目的而开始不择手段。当刘邦、韩信、陈平等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就代表了项羽的失败,也代表古典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失败。项羽死后,实用主义开始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了。
不能顺势而为,是注定的失败。后来的岳飞也是犯了类似的致命错误而命丧于三道金牌。其实这在我们的职场中,也是如此,在一个污水横流的职场环境,你想保持一股格格不入的清流,最终会被同流合污或在未流入大海前已被拍死在石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