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深度拆解餐厅经营底层逻辑的文章。建议你预留26分钟,在安静环境下静心阅读。内容稍复杂,但吃透了能帮你避开餐厅经营的致命坑。
想提升餐厅营业额?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打折促销。可结果呢?客人没留住,利润越来越薄,人也越做越累。
于是你不甘心,又去报各种课程,拼命学习各种引流技巧、营销方案、短视频玩法…… 方法学了一大堆,效果却始终不如预期。
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压根没想明白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打通经营底层逻辑,比学 100 个方法更管用。
今天,我想给你一套更底层的思考体系,三个决定你餐厅生死的经营公式。
从我以往为企业做的门店经营诊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大多数经营问题,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底层思维框架没打通,是一套能够贯穿始终、让你做对每一个决策的思考体系。
很多老板碰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是因为不知道方法,而是知道的方法太多了,你随便搜一搜,就会有无数的方法轰炸你。
甚至你会发现,这些方法之间还有矛盾。你不知道这些方法有没有用,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去用。
最关键的是,不管你选择哪一个,想执行落地,都必须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所以你会非常纠结,反而 “学会一个方法” 变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做餐饮最难的不是去学一个方法或技巧,而是在你碰到问题的时候,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才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
很多人总以为生意不好是因为方法不对,而且他们理解的方法是“一个方法”—— 就好比有没有一个类似于按钮的东西,只要一按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满世界地去找这个按钮在哪里。这个行为的本质是想找到一条捷径。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按钮,我们的生意将会更加难做。
因为每个人都会拼尽全力去找到它,当人手一个的时候,可能我们就只能拼供应链了。
所幸,餐饮业没有这么一个“万能按钮”。
但是,做餐饮有一系列的按钮。但凡一件事情成为一个系列,它就会变成一个体系。在这个时候,每一个按钮都会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学会每一个按钮该怎么用,而是去了解这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想要在餐饮行业拿到结果,就必须回归底层逻辑。

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三个核心公式,它们正是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能帮你从根本上梳理问题、找到持续增长的路径。
为什么只讲这三个?因为绝大多数老板,不是不会“算账”,而是没想通“逻辑”。
这三个公式,本质上就是三种关键的经营思维。它们无法直接用数字计算,却直接影响你每一个决策的对错。
01
第一个公式:客流量 × 客单价 = 营业额
你可能会说这小孩子都知道。对,但咱们不要把它当成数学题,而是把它当成阅读理解。
什么意思呢?
你仔细看,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提高营业额,就必须要在 “客流量” 和 “客单价” 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般人给你讲到这就算完了,但咱们还得继续往下挖。
如果说门店经营只看一项指标,这个指标就是营业额。
你看,我们无比重视的选址、品类、环境、服务、菜品结构、上新节奏等等,这些所有动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营业额。
你以为,只要把这些动作都做好,营业额就一定能稳定增长。
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是。
因为选址、定品类、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这些都只是经营手段,并不是经营的目的。
甚至营业额本身,也并不是你经营的最终目的 —— 营业额只是这些动作产生的结果。你要看透这些动作背后,那个更本质的商业逻辑。
从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社会职能论来看:如果说门店经营只有一个根本目的,那么这个目的就是 —— 服务顾客。
餐饮的本质,是让顾客吃饱、吃好、吃得满意。服务顾客,为他们提供超值的体验,才是我们做餐饮的根本使命。
所以,你必须具备顾客思维,真正从顾客的角度出发,重新理解经营的底层逻辑。
好,回到刚才说的 “客流量 × 客单价”,
这只是基础框架,我们还可以继续拆解,直到变成你能执行的动作 —— 这就涉及到餐饮经营最本质的公式:
营业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复购率 × 客单价。

首先,我们得明白,客流量不可能是无限的。
为啥呢?
因为用餐高峰期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有你的接待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你心里一定要清楚,流量只是经营中的其中一个环节,一定不能沉迷。
好,接下来呢,
我们把客流量拆开来看一下:客流量包括新顾客和老顾客。
新顾客靠的是人流量和转化率,老顾客呢?靠的是你的复购率。
那么,提高顾客数量的方法不外乎就这几个:
1.开发新顾客;
2.增加老顾客到店的次数;
3.给流失的顾客提供再来的机会;
4.提高上菜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待更多的人。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
所有这些动作都有一个前提:你得先让人想进来、能进来。
这就要回到开业前那两个最根本的决策了,也就是餐饮人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选品如用兵”
什么意思?你选择什么品类,本质上就是在选择战场、区分对手,并锚定你到底要为哪一群顾客服务。
“选址定生死”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你选择的店铺位置,必须精准匹配你目标顾客的活动半径,让他们想来、方便来,这样才能获取足够稳定的客流。
所以说,选品类和选铺位,这两件事内在逻辑是完全相通的:就是锚定你的目标客群 → 匹配他们的需求 → 最终把他们吸引过来。
你看,这两个最关键决策的核心词,就是 ——“流量”。
事实上,早在开业之前,你就已经为自己的流量池划定了范围和上限。
(1)客单价
如果说流量决定了一家店能不能活下来,那客单价就直接决定了这家店能赚多少钱 —— 它才是利润的核心引擎。光说概念可能你没感觉,我们来算一笔账,你就知道它有多厉害:
假设一家店,一天接待 200 人,客单价 50 块,毛利率 60%,每个月固定成本 10 万块。
这时候,日营业额是 1 万,月利润是 8 万。
如果我们把客单价只提高 10%,从 50 块涨到 55 块。你可能会觉得,才涨 5 块钱嘛,没什么大不了。
但结果呢?
日营业额变成了 1 万 1,增长了 10%。而月利润会从 8 万变成 9 万 8——利润增长了足足 22.5% !
这还没完:
客单价涨 20% 到 60 块,利润能涨45%,变成 11 万 6;
客单价涨 30% 到 65 块,利润能猛增40%,冲到 13 万 4!
你看明白了吗?客单价每提升一个点,带来的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利润的几何级倍增!因为你摊薄了固定成本,每一块钱的溢价都几乎是纯利。

当然,我可不是让你闭着眼睛乱涨价。不顾市场、不管竞争的硬提价,那就是找死。
真正靠谱的做法,是通过产品、环境、服务打造出真正的价值感,让你的店值得比市场平均价高那么 10%-15%。这个区间,往往才是利润最优、顾客接受度最高的 “黄金地带”。
你可能会说:“扯淡,现在降价都没人来,还敢涨价?”
别急,这背后就不是价格的问题了,而是你提供的 “顾客价值” 到底配不配得上这个价。
这又是另一个更深的话题了(以后我会详谈),但至少,我今天给你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别光盯着客流量看,有时候,稍微抬抬头,利润的天空就完全不一样了。
(2)提高客单价的两个思路
好,我们回到具体操作上。提高客单价,无非是两种思路:要么让顾客 “一次买更多”,要么让他们 “愿意买更贵”。
一次买更多,靠的是菜品结构、套餐搭配,核心体现在菜单的优化和建议性销售上;
愿意买更贵,靠的是品质和场景体验,核心体现在品牌和体验带来的价值感上。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展开的公式:营业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这个公式其实不太严谨,因为复购的流量也是流量,有点重复。但是没关系,它清晰指向经营中最关键的四个杠杆,为我们提供了持续优化的方向。
其实每个变量都能继续拆解,直到变成你可执行、可落地的动作。而你会发现,真正有效的方法,往往简单、直接。
当然,以上更多是底层逻辑与方向。今天,我们先打通思路、校准方向 ——毕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至于每个环节如何系统落地,比如菜单如何科学设计、套餐怎么高效搭配、员工动线如何优化提效,这些深度实操的内容,我通常会在陪跑中带客户一步步梳理透彻。
这篇文章,咱们先确保大框架不跑偏。
02
第二个公式:营业额 - 成本 = 利润
这又是一个被忽略的方向性公式。经过第一个公式,你是不是也看出来了?
如果你想多赚钱,就必须在尽量提高营业额的同时,去降低你的成本。
营业额,我们刚才讲过了;
降低成本这四个字经常会被误解,因为你可能觉得降不下去了,除非裁人或者是偷工减料。
其实呢,是因为你只是把成本理解成“钱” 了,成本还有可能是“时间成本”。

比如说,
对工作流程的优化,可以让你的效率更高,用得好可以节省你的时间,从而减少人工的成本,并且还能在用餐高峰期让你卖的更多。
还有“损耗的成本”,
通过精简菜单,可以降低食材损耗不说,还有可能提高你对供货商的溢价能力,从而降低你的采购成本。
这都属于精细化运营的范畴。
如果你只有一家店,可以优先把重心放在提升营业额上,但如果你有多家店,精细化运营所带来的利润贡献将远超你的预期。
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这项能力你可以不立刻用到,但绝对不能一无所知。
03
第三个公式:盈亏平衡点计算
好,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公式。这个公式就真的是要教你算账了。
前面两个,一个是讲怎么提高营业额的,一个是讲怎么提高利润的,我们做生意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两个。
但是你怎么知道你卖多少营业额才能有利润呢?所以会算盈亏平衡点就非常重要了。
那么餐厅的盈亏平衡点到底应该怎么去计算呢?下面我带你一步一步算透。
好,我们先从一个具体例子入手:
比如我计划开一家 60 平方的小面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开店成本理清楚。
第一步:分析开店成本
变动成本:每一碗面的成本(面条、葱姜蒜、肉、调味料等),比如说是 4 元,这个成本随销量变化,你卖得越多,它就越大。
固定成本(无论卖不卖都得付):
房租 8000 元 / 月
水电燃气 3000 元 / 月
人工工资(3 人):12000 元 / 月
杂费:1000 元 / 月→ 每月固定成本总计:24,000 元
第二步:计算毛利和毛利率
给每碗面定价:12 元(暂只卖这一种面,方便理解)。
碗毛利 = 售价 - 食材成本 = 12 元 - 4 元 = 8 元
毛利率 = 碗毛利 / 售价 = 8 / 12 ≈ 66.7%
你可以对照自己的店算一下:核心产品的毛利是多少?毛利率多少?先记下来。
第三步:预估利润 —— 不同销量下的利润情况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销量,看看实际利润有多少:
如果每月卖 2000 碗:
总毛利 = 2000 碗 × 8 元 = 16000 元
利润 = 16000 - 24000 = -8000 元(亏)
如果每月卖 4000 碗:
总毛利 = 4000 碗 × 8 元 = 32000 元
利润 = 32000 - 24000 = 8000 元(赚)
第四步:找到 “不赔不赚” 的临界点 —— 盈亏平衡点
现在,我们要找到那个 “卖多少刚好不赔不赚” 的点,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公式盈亏平衡点。
它能明确告诉你:卖到多少碗、多少营业额,才算真正 “生意好”。

通过公式推导(过程略),我们得到两个核心公式:
盈亏平衡销量 = 固定成本 ÷ 每碗毛利代入数据:24,000 元 ÷ 8 元 = 3,000 碗→ 每月卖够 3000 碗才能不赔不赚。
盈亏平衡营业额 = 固定成本 ÷ 毛利率代入数据:24,000 元 ÷ 66.7% ≈ 36,000 元→ 每月营业额达到 36,000 元才能刚好保本。
算到每天:你的 “保本底线” 是多少?
把每月盈亏平衡点分摊到每天(按 30 天算):
每天要卖:3000 碗 ÷ 30 天 = 100 碗
每天营业额要达到:36,000 元 ÷ 30 天 = 1200 元
这两个数,就是每天的 “保本线”—— 只有卖够 100 碗,或达到 1200 元营业额,才能刚好覆盖固定成本。
划重点:第 101 碗面、超过 1200 元的部分,才算真正开始赚的钱。
不过要注意:超出的营业额里还包含食材成本,所以得乘以毛利率,才是纯赚的净利润。
比如某天卖了 2000 元营业额:净利润 =(实际营业额 - 保本营业额)× 毛利率
即:(2000 元- 1200 元)× 66.7% ≈ 533 元,这 533 元,才是当天真正落袋的利润。
我之前写过一篇更详细的文章,讲透了怎么计算盈亏平衡点,强烈推荐你读完餐厅生死线:3 分钟算清保本点(盈亏平衡点)餐饮老板必懂 |申哥
你看,上面三个公式,
其实是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策略到执行的完整思考体系:
第一个公式(客流量 × 客单价 = 营业额)是市场与销售思维—— 它让你看清楚增长从哪里来,该怎么分配资源和注意力;
第二个公式(营业额 - 成本 = 利润)是效率与运营思维—— 它提醒你:赚钱不只靠 “多卖”,还要靠 “省着花”、靠流程优化、靠减少浪费;
第三个公式(盈亏平衡点计算)则是底线与风险思维—— 它帮你算清楚:“活下去” 的底线在哪里,每一天开门究竟要卖多少才不亏,而超过底线之后,每多卖一碗又能赚多少。
这三个公式合在一起,构成了经营的基本逻辑:先找准方向做增长,再狠抓效率提利润,最后守住底线控风险。

它们看似简单,但真正理解、吃透并能持续运用于日常决策的老板,其实并不多。
如果你能想通它们背后的逻辑,并且坚持去拆解、优化每一个环节,那么无论店面大小,你已经比大多数人更懂 “赚钱” 的真正含义。
经营不是玄学,而是持续优化的科学。希望你不仅能算清这笔账,更能做对每一次选择。
愿每个认真做餐饮的人,都能少走弯路,多赚钱。

我是申哥
20年餐饮经营实战经验
餐饮操盘手
如果你正面临这些困扰:
门店缺客流、经营遇瓶颈,找不到问题根源
想搭建单店盈利模型,让生意更稳
计划连锁扩张,需要系统化的运营体系
从零开店,希望少走弯路、持续盈利
我可以陪你一起拆解问题,把 20 年的实战方法论,变成你的经营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