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
1972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信息多元化、快速化的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了解世情社会、感悟人间万象的渠道和媒介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妄谈读书之趣、之益,似乎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嫌。但是,“存在即合理”的普适性道理时时提醒世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技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是为了涵养情性、提升品位。对视读书为洪水猛兽的人而言,阅读多少带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而对把读书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读书人而言,其与书籍的关系以及对阅读的感情,就像苏子瞻所言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般。如果读书者与不读书者进行“华山论读书”的话,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对谈与之是何其相似。
诚然,不读书者自会寻觅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沉醉其间,自得其乐。他们的自娱自乐,对于读书者而言,是很难识其相中的。同样,读书者的阅读之趣、之乐,“目不识丁”者也难享其中味。抛开不读书者不言,单以“开卷有益”而论,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适合自己阅读,又符合自己口味的书,把自己安放在其间,诗意地栖息,品评文字、感悟情思、领悟道理,不仅能够打开窄闭的思维,开阔视野,长长见识,还能够从字里行间获得审美的愉悦,更可以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心性、品格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涵养与陶冶。
“读书是读书人的事情。”鲁迅先生借助孔乙己之口说出读书人应当从事的本业。识得文字,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种群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既然被赋予特殊的技能,就应该倍加珍惜。文字是静态的存在,当它们安安静静地存在于某一个角落时,如果不去唤醒它沉睡的生命,它的价值几乎就不复存在。而对其潜在生命二次唤醒的过程中,唤醒者自会从中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甚至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籍是写作者对特定时代发展轨迹的一种点性书写。这种文字留存尽管带有鲜明的个体性,但是当经过时间长河的涤荡,沉淀为经典之后,它就冲破个体的樊笼,而被赋予了普世性的价值。经史子集,作为文化精粹,不论人类文明的长河怎样淘洗,其蕴涵的人类智慧的精华依然会泽被后世。司马子长的《史记》,尽管是一部书写幽愤之著,但是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定位,足以成为文化王国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一代君王李世民“鉴古知今”的宏论,从一个方面揭示出读史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既然读书可以了解过去、观照现实、展望未来,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子,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摆渡“书香常伴月静天”的人生。
文字是信息的记录,通过它,读者可以获取生活以外的资讯。这些资讯由于已经远远突破个体生命存在的时空,所以才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不过,读书如果仅止于获取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层面,多少就消解了阅读的意义。就书写者而言,不论是潜心而著,还是奋笔疾书,他书写的内容不单单是为了向读者提供认识和了解其生活时代的状貌的目的,更多是独抒性灵的因寄所托的书写。言为心声,指陈书写的个体生命本色,但是当其从自我性的时空中突围,变成一种通识性的共览之物时,其蕴涵的潜在思想意义和情感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喜怒哀乐愁是人类情感的标识,不同的生命体所处时代不同、人生遭际各异,当他们把自己的人生际遇付诸文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并传播于世时,在“读其文,诵其诗”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识其人”,更能够感受其人生经历给自己造成的内心冲击。读者与著者如果在文字创设的时空中能够找到情感的共鸣点,情随事迁引发的内心感触在与作者的内心对话和情感交流中多少可以得到暂时的消解。快乐时,寻找孟郊和老杜,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吟唱中分享各自的喜悦;悲伤失意时,寻觅苏子瞻,品读“心似已灰之木,身是不系之舟”,在与乐天派和修行者的对话中获取冲出阴霾的力量;彷徨迷惘时,走向东篱,聆听靖节先生“纵浪大化中,不惊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谆谆告诫;不堪生活重负时,品味海德格尔的“人生充满劳绩,也要诗意地生活”;受到委屈困厄时,涵泳“人生不只是苟且,也有诗与远方”;生活不顺、命途多舛时,读读托翁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管顺逆穷达,在这些充满睿智与哲思的文字中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自会获得别样的享受。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现代成功学的加持,让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患上恋物癖。在这种癖好的驱使下,他们会在物质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即使焦头烂额也在所不惜。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当把注意力大部分投注到对物质的经营和攫取中,自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自我进行精神的修炼,“读书以明志”的前人训诫对其自然就失去了点化力。殊不知,人之为人除了具有生物性的物质追求本能,更应该要注重精神性的涵养。从功利性的角度看,前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就是说,读书不仅可以解决口食之需,还可以获得到富贵场和温柔乡逍遥的机会。撇开功利不说,从遵从本心、涵养情性的角度看,奔波忙碌时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把自己沉潜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文字围筑的时空,观花开花谢、看云卷云舒,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心随景动、情随事迁,岂不快哉!
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部心灵的成长史。咋听此言,似有夸大其词之嫌。静言思之,此语确实饱含哲理。前人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毋庸讳言,人生中时时以不同的书籍为生活的营养品,不仅能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还能够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丰盈自己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更多带有技术性的成分,如果能够把技术性的操作上升到艺术性的涵泳品鉴,静态的文字随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韵的精灵。有了她们的陪伴,生活也就少去了很多的寂寞与孤独。“醉是书香能致远”,一种诗意的表达,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读书对一个人的生命具有的价值。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把读书上升到世界的高度,而且专门设立了节日,足以说明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对文化的精耕、文明的昌明起到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有理由相信,专设的“世界读书日”会慢慢失去存在的意义,因为读书渐渐会从自发性的活动变成一种人的自觉行为,而且会成为生活的常态、人生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