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2017的第三本书,《告白》。
乍一听名字,会觉得可能是个暖心的或者稍虐的青春故事,但其实蛮血腥且残忍的,在我看来。名为告白大概是由于翻译或者语言环境的原因吧。
故事呢,其实很简单,是一个很短的小说,大学时期也曾在宿舍下公告栏看到过电子视听室还是文教贴着这个电影的海报,欢迎去观看,不过当时的我只是好奇了一下而已。说个题外话,对于小说一类的,在文字版与影视版中,我总是更倾向于文字版,大概是由于它能够让人保留更多的想象空间吧。当然,影视版着实不错的话也会去看,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都是小说刷了N遍依然去刷了电影的,拍出来依旧很棒。嗯,还是简单说一下故事内容,两个男孩都属于刻意的害死了班导的4岁女儿,班导复仇但其实被爱人暗暗阻止了,然而最终两个男孩都得到了杀死自己母亲的结局。
写下上面结局的时候我着实觉得毛骨悚然了,就像小说看到结尾那页的感觉一样。也就是我标题所言,这个故事真的是把人性尤其是少年的恶无限的放大了(也可能只是我比较单纯无知天真无邪就被这个吓到了?)
中学时代喜欢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由此那时也会写下“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样的句子,以致如今的我也分不清到底哪个是正儿八经的俗语了o(╯□╰)o但用到这个故事里也算无可厚非吧,有开始看起来可恨后来发现可怜的男孩A,也有起初只觉得可怜结局却可恨起来的班导。毕竟小说,少有论点似的话,印象较深的就是那句“文章表出现的道德观,单纯只是教育的学习成果而已”。乍一听会觉得颇有道理的样子,但其实本来人就不是孤岛,我们所形成的三观,包括用文章表达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也绝不仅仅是受教育影响,还受自己本身阅读对象、观看影视内容的影响,而这边,则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也就是自己的取向最终影响了自己,哪能一切都归功或者归咎于教育呢?
算是反转比较强烈的剧情,我开始就猜到牛奶里没有血,但当真以为是女老师的善良让她选择只是用吓一吓的恐惧感作为对学生的惩罚,却没有想到是作为热血教师的爱人换掉了牛奶。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在前面的描述中,对于这种热血教师还真是没有太大好感,虽然主要的确是受作者语言的影响,但也真的忍不住会想“真的有必要为了一直表现不好的孩子耽误所有人的时间吗”“为什么浪子回头就值得大肆表扬却不对每天安守本分的孩子进行夸奖”后来想想其实是想的太极端了,如果老师能够看到所有学生的美好之处,不是冷漠也不是热血,那就很好了。
男孩B其实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甚至和我们也没太大区别的孩子吧,只能说好可怜啊没有朋友的他,但每个平凡的少年都应当有那么一段孤独的时光,你开始认识到人生的路终究要自己走,你开始能够独立的面对事情与思考未来。如果不是A主动和他说话,大概他虽然不那么成功但也可以一直沉默的生活长大吧,像他的母亲所乐意的那样。但可悲的地方就在于这样一个闷骚又自卑的少年同时自尊感极强,于是被讽刺后只为了证明自己的NB将已经醒来的小女孩扔进了游泳池,残忍到无力。
男孩B和姐姐的独白那两章节是我看得最投入的地方,独白这种设定,就是会很有代入感而让人觉得不是简单的旁观一个故事。姐姐那章几乎都是妈妈的日记,只有最后是姐姐的想法,对妈妈的感受也从开始的过于溺爱孩子变得更为立体,她对孩子的理智的包容,对家庭的保护,包括自身责任感以及最后选择杀死孩子再自杀的想法,都让这个人物充实了很多也让人理解了她很多,而最后提到的姐姐的考虑,不得不说又是赤裸裸的戳穿现实,为了自己家的正常生活,掩埋真相的自私与丑恶也一览无遗。
最后说一下男孩A,也不得不说,他算是悲剧故事的源头,或者说他那个为了梦想(但到底是科研梦还是其他呢?)而抛弃他的妈妈才是罪魁祸首。所以最后班导安排的是炸弹置于A的母亲处,算是完成了真正的复仇。所有事情的发生、所有的结果都是由之前的一桩桩事件汇聚而成,从A写给母亲的情书来看,后母和爸爸将他放逐到旧屋算是一个转折点,后来发明获奖却被女中学生杀死一家五口的新闻压下热度也是一个转折点,就是那时意识到可以通过犯罪让妈妈回来见他,可悲的想法。姑且不说这孩子的偏激与骇人,社会就是会更聚焦于那些能够哗众取宠的新闻吖,即使在我们国家,也是科研的成果永远没有娱乐新闻吸引眼球,而普通的事件也不像南大连环杀人、清华大学生弑母等来的全民关注。
然而吧,不论是故事中的哪个人,亲手犯下罪过的或者暗中实现复仇的,在我看来都逾越了那条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有些事,不同的人经历,最终自然会走向不同的道路,这固然和人所受教育与经历有关,其实更是和原生家庭的培养离不开关系。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收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忍不住想自己打脸,最后放上一段话: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断裂”,与自己的原生态家庭影响断裂。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一个新的自我。成长,不就是一个重新自我塑造的过程吗?我们明白了家庭给自己性格带来的影响,然后依据自己的发展,完善或者改变它,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这样,一个新我才会产生。
嗯,人还是要凭借自己成就新我。而这时,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所以还真不能否认书里所说那句“文章中表现出的道德观,都是教育的产物”呢。只是这种“断裂”其实更多是在成人后才能恰当的做出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