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周校为我们班执教晨诵课已过去一周。这一周里,我怀揣着“学以致用”的决心,反复揣摩校长课堂上的闪光点,试图将那些温柔、耐心与智慧融入自己的教学。然而,实践之路远比想象中坎坷。
最初,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用温和的语气表扬读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举手发言,甚至尝试将诗歌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但几轮下来,学生的反应却让我倍感挫败:读得好的学生渐渐松懈,举手发言的总是那几个,联系生活时他们一脸茫然。我的耐心被消磨殆尽,声音不自觉地提高,表情也严肃起来,甚至开始直接点名。我原以为的“温柔引导”,在学生的沉默中显得如此无力。
正当我陷入迷茫,准备放弃这种“不奏效”的方式时,周校今天再次走进教室。他的到来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反思的路。我站在一旁,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细节,终于发现了自己与他的差距——
耐心之光:等待的艺术
我发现我与校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比我沉的住气。经过两天的假期,今早的朗读那调一起就是低三度,让人感觉非常的没有精神。更可气的是,只要你没要求,他们不会有什么改变,当你抛出一个问题,不管前面讲没讲,学生们不那么积极地给你回应,如果是我,早就怒目圆睁,开始训斥了,可我发现校长却耐心地引导,等待学生的回答。并不厌其烦地再一次给他们再讲一次关于此的理解。
正向之力:引导的智慧
从不直接否定学生,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说:“试试换个角度思考?”或者“你很棒啊,你们读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虽然实际上孩子们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正是有了这些正向的引导方式后,让学生逐渐愿意开口,甚至主动举手表达自己的答案。这一点我在今天学生们的最后一次齐读中真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我的急躁反而会让学生更退缩,更反抗。
反思与成长
周校的晨诵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我总想着“立竿见影”,却忽略了教育是“慢的艺术”。校长用耐心和正向的引导,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而我却因急躁而让课堂陷入“对抗”。今天,我决定重新出发——不再追求“完美效果”,而是学着像校长一样,用等待和鼓励,陪学生慢慢成长。
晨诵课,看似是在读诗,于我而言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的修行。从听讲到模仿再到反思,我在这条路上走的属实有点跌跌撞撞,却也坚信能收获最珍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