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框架
I.总体评价
II.整体逻辑
III.21条法则分2大类
i.识别青蛙
ii.吃掉青蛙
IV.我的行动清单
I .总体评价
1.言简意赅less is more。这本书特别薄特别小,但也特别精彩。小册子更像一本武功秘籍,给出21条修炼秘籍。每条都简单直白,只要平时依次修炼,必有所精进.
2.重视应用。21条建议后都附有练习题,所以说光看一遍是没用的,更重要的是把每个练习像青蛙一样吃掉!
3.建议放在手边。正因为有21条秘籍,而每一条都需要时间去操练,书籍又小,所以我觉得很适合放在手头边时时翻阅,不断审视自己。
II.吃青蛙背后的逻辑
这本书和《搞定3》一样关注到个人在高效行动前后的心理感受。在行动与行动之间有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即自我评价。
当我们选择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又全力以赴地完成了该任务后,我们会对自我有正向的评价,同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动能去做下一步行动,或去决定开始吃新的青蛙。这便是“吃青蛙”会提高效能的逻辑,其中是有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依据的。
III.21条法则分为2类
1.识别青蛙 (第1~13章)
何为青蛙?就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也常常是最难完成的任务。青蛙的大就是指任务的重要性;青蛙的丑就是任务的难度,而最大的青蛙一般也就是最丑的那只。因此吃青蛙的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的精神。
不过在挑青蛙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池塘”,也就是明确目标,就像史蒂芬科维说的“在你开始攀登成功的阶梯之前,首先要确定你的梯子没有搭错地方。”
书中提到的实现目标7步骤:1明确你究竟想要什么2把你的目标写下来3.为你的目标设定一个最后期限4列出清单5整理清单项的优先级,作出计划6马上行动7每天推进
这其中前5项都是在教我们找到正确的池塘。之后我们在池塘里打捞时就要不停地问自己眼前的到底哪个是青蛙,哪个是蝌蚪.
要做出这个正确的决定Decision,作者建议我们自我提问:
(1.)价值角度
第4章设问生产力最大化的3个问题
“我最高价值的工作是什么?”“我只有把哪件事做到才会产生非凡影响?”“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
(2.)“1”的法则
第8章“如果你每天只能做一项工作,你会做什么?”
(3.)时间紧迫
“如果你必须外出一个月,离开前你要完成哪些事?”
(4.)未来视角
“完成某项任务或不完成该任务,会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什么影响?”
(5.)核心竞争力
“有什么技术是如果我掌握并做到极致,就能给我的事业带来最积极影响?
2.吃掉青蛙 第14~21章
前13章重在明确吃青蛙的必要性与识别青蛙,而后8章就重点讲吃青蛙时的策略
主要有3个要点:
(1)情绪管理
chapter14:控制自己思想,积极乐观心态
chapter16 利用社交媒体发布目标,持续更新,收集赞与爱心,正向激励自己
(2)专注(不做手机的奴隶)
chapter15戒除手机使用上瘾,减少碎片时间
chapter17同上,千万不要一大早看手机,建议连续工作3小时再奖励自己看手机,刺激多巴胺冲击大脑
(3)一口吞下(不要断断续续)
chapter19由于动能法则,被打断后重新开始会浪费很多时间,因此建议要留出大段时间完成任务
chapter21也强调了不要中断,一气呵成,chapter20说的保持紧迫感和自律是一口吞下的前提条件
当然如果实在没有整块时间也可以用奶酪工作法,化整为零(chapter 18)
IV.行动清单
1.日常运用6p原则(Proper Prior Preparation Prevents Poor Performance)
每天每周每月提前制定计划(可使用便利贴随时调整安排)
2.运用目标达成的7个步骤
写下书面目标,加截止日期,列出清单,确定优先级,画流程图,计划后马上行动,持续推进
3.在一天工作前明确青蛙,或ABCD法则给事物排序
4.手机设定屏幕控制,上午9-12尽量不看手机
5.固定刷朋友圈的时间(午饭晚饭前后;吃完青蛙后)
6.早起,上午争取有3小时整块时间完成重要工作,即吃青蛙. 使用90分钟+15分钟+90分钟的时间安排
7告知家人朋友有急事电话联系我,不要发微信
8.用微信小程序或其他社交媒体打卡,发布自己目标,持续更新
9. 听王文诺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录音,保持好心情
10.延伸阅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11.将本书放在手边,经常翻阅,体悟
12.2个月内完成书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