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尹建莉老师的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开启了我的育儿成长之路。
那时的我无知、迷茫,渴望有一位智者告诉我妈妈应该是什么样的,妻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子女应该是子么样的?家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渴望给我的孩子建立一个健康、阳光、圆满的成长环境。我的学习基于一个前提:我没有,我不够好,我不知道。
顺着第一本育儿书的学习,我开启了不断外求寻找“靠山”的旅途。从杨杰的《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孩子心悦诚服》、冯丽丽的《下乡养儿》、小巫的《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孙瑞雪《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系列、卢勤的《长大不容易》、松居直《幸福的种子》、彭懿《这样读系列: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安妮鲜花《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系列、蔡颖卿《在爱里相遇》《妈妈是最初的老师》《我的工作是母亲》、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儿童经典导读(一场演讲,百年震撼)》、黑玛亚《亲爱的,你要更美好》系列、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系列、缘缘的《小儿推拿专家教 捏捏按按百病消》、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系列到 简·尼尔森, 琳·洛特, 斯蒂芬·格伦《正面管教》系列、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行为》《谁了解孩子的成长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海文颖的《我要做个好妈妈》《接纳力》系列、粲然的《妈妈菩萨孩子佛》《当妈说起来都是泪》、杨雪扬《陪孩子走过幼儿园三年》、付小平《陪伴在身边:从幼儿园到小学》、马登《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科恩《游戏力》系列、卢丹丹的《规矩的背后是自由》、林巨的《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系列、胡萍《善解童贞》系列……我希望借由书籍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让他们告诉我怎样才能胜任做妈妈。现实是越多的知识堆积,我给自己的枷锁越牢固。我被更深的我有问题和混乱带走了。
2015年开始听依莎老师的微课《关系花园》《温和父母》《臻品格父母学堂》、开始看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金韵蓉系列书籍、张德芬系列书籍、武志红系列书籍、李雪系列书籍、朗达拜恩《秘密》、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黛比·珀尔Debi Pear《妻子,荣耀的帮助者》、沈妙瑜《生命喜悦的祈祷》、乔·维泰利、伊贺列卡拉·修·蓝博士《零极限》等心理学、灵性成长方面的书籍和微课。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想再看任何一本书,不想再听任何一门课。我感到深深的泄气。
直到最近《在情绪中成熟》课程结束,我慢慢开始感觉我只需要停下来,停下来,慢慢的,我会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看得见从前那个向外抓取的我,我要抱一抱那一个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我。感谢那一段曾经走过的迷茫,让我了解到开启生命智慧的人只能是我自己。我还是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从未有过的一种力量感在慢慢回归。我开始放下对任何导师、任何课程的期待和理想化投射,心怀敬畏和好奇,去倾听,去吸收、去开启匹配我生命的钥匙。
哦,原来螺旋上升真的是一种生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