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的7月8日,是黄岗侗寨一年一度的“喊天节”仪式,有祈求丰年之意。在这个古老的仪式上,鬼师在祭坛上祭拜苍天,祈求风调雨顺。
当天早上,我们从肇兴侗寨包车前往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寨子。
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双江乡的西南部,与从江县小黄村毗邻,属于两县交界处。
黄岗的喊天节,又叫“祭天节”,侗话称“谢萨向”,意为祭雷婆。喊天节只有一天时间,按照夏历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实际上,侗族有一套自己的侗族历法,由鬼师将这一年的日历在每年年初用墨水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悬挂在每一个鼓楼下面供全寨人查阅使用。
黄岗的鼓楼
那么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据寨老吴正国介绍:
“在过去,寨子里有两个人,搞神的叫吴万祥,搞朋友的叫吴为民。有一年三月一直到六月都不下雨,吴为民就对吴万祥说,你不是会搞神吗?你让神给我们下点雨吧!吴万祥答应了,但是他要一头120斤重的猪,要猪血。到了六月十五这天,吴万祥先敲三下鼓,然后就开始念:
天啊,地啊,人落地,十二个小孩全部分到各地住,大家商量好,一人住一个寨子。十二个都同意在六月十五这天请天上的雷公爷。全体族民都说这个节日好,今天我们杀120斤肥猪请你,请你为我们下雨。地上的社稷坛,每月的初一、十五送钱、米、腌鱼给你。今天十五我们送来了,请你为我们下大雨。”
喊天节现场的围观人群
这施雨令中的“十二个小孩”,实际上就是侗族最初的祖先,这在侗族的文化中多有表现,如鼓楼的12根衬柱。在黄岗的观念中,请神办事必须要天地人三界的神灵都请到才行,即填上的雷公、地上的龙王、人间的萨岁。
人类学家将喊天节归类为巫术,J.G.弗雷泽教授在《金枝》里很详细地分析全球各种巫术,而喊天节属于他定义的“模拟巫术”,即天和人的对话实际上是模拟人和人的对话。
但是黄岗侗寨的喊天节有着更加复杂、极为庞大的一套学说体系。
喊天节现场
这个建寨800年的侗寨是个以侗族为主的侗苗杂居村庄,90%的人姓吴,分成5个大家族,共同供奉吴公闹为祖先。各自拥有1座鼓楼,每个鼓楼有1个寨老。
侗族建寨先建鼓楼,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是最重要的建寨原则,寨老是该宗族内部的长者和尊者,负责本宗族内部或本鼓楼内部的大小事务。而鼓楼主体必须由寨老等核心人物筹建,其他的由本鼓楼内部其余人家筹建,意为鼓楼是每家每户的鼓楼,是宗族的标志。
今年67岁的鬼师吴广兴是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喊天节”的传承人,在喊天节上负责完成与神对话的重任。在黄岗方言中,鬼师念作“杭句”(hangh juis),hangh极有可能是传统侗语向汉语“匠”字的借音借意,有尊称之意。
鬼师是世袭制,侄子可作为备选人,成为鬼师的人从小就需要接受上一任鬼师的教导,吴广兴的爷爷即是上一代的著名鬼师。
喊天节仪式有专门的喊天节广场,即专门用来喊天的萨坛。黄岗一共有三个萨坛,方位呈三角形,全部供奉祖母神灵“萨岁”女神。
在侗语中,“萨”意为“祖母”,“岁”意为“鬼神”,“萨岁”即“创立村寨的始祖母神”。喊天节广场的是第二个萨坛,但是整个喊天节仪式走完需要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走完三个萨坛。
喊天仪式实际上是由鬼师和另外一个喊天师一起完成的,喊天师坐着,鬼师站着。喊天仪式中需要喊天鼓、香、纸、腌鱼、生糯米、糯米酒、茶水、六个杯子、一张长板凳。在喊天之前鬼师先用力敲鼓三下,然后喊天师念一句词,鬼师吴广兴则手执长叶芒草大喊一句,中间不再敲鼓直至喊完,最后敲鼓三下完成喊天。
鬼师喊天
其实位于黎平县的黄岗在地理位置上看来并不缺水,为什么会有这种喊天仪式传承下来呢?
直到喊天仪式结束后,我们在黄岗当地人家家里吃饭才意识到。黄岗侗寨以糯米为主食,不用碗而是直接以手抓饭,一天四顿,晚饭11点吃。而这种糯米是黄岗独有的“苟黄岗”糯米品种,意思是黄岗的米。这种糯米的培育和种植极为艰难,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下仍然需要大量的雨水灌溉方可,丰收之后还需要保留着种子以待播种。
神奇的是,仪式当天原本是晴空万里,而随着喊天仪式的进行,天空渐渐乌云遍布,最后笼罩了整座村寨。仪式结束后一个小时内居然真的下起了磅礴大雨,我们边和侗家人喝着自酿的糯米酒,一边不可思议地感叹着,直到醉卧在鼓楼里。
参考资料:《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关于侗族喊天节的调查与思考》《侗族村落建筑的生态意蕴》《吴广兴口述史》
作者:梵曦FANXI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e39fd597560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