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11.1 莲花六技的用处
各位同学,大家好!通过前面的10堂课,我们进行了心理突破、肢体解放的训练,也初步掌握了钻石法则。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四个字“莲花六技”。
首先看看莲花六技有哪些?第一个是提问,接着是结论、分解、举例、比较,最后是假设。为什么只有六技呢?因为这个白板只有这么宽,多了没有地方写。开玩笑!真正的理由是,因为这六技足够了。为什么叫莲花呢?如果在座的同学有点文艺青年的特质,你就知道有个成语叫“舌绽莲花”,或者“口吐莲花”,原来是佛家指讲经讲的好,化为朵朵莲花。后来被拿来广泛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说会道。因此,我就拿这个莲花来总结出一个莲花六技。大家知道,在武侠小说里面有《葵花宝典》,为什么叫《葵花宝典》呢?据说,《葵花宝典》由一男一女合著,男方名字中有一“葵”字,而女方名字中有一“花”字,故名《葵花宝典》。我用莲花六技这个说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便于记忆。
跟我学习口才,除了这个莲花六技之外,还有钻石法则。也就是,跟我学习口才,就是学八个字——“钻石法则”加“莲花六技”。电视里面播放电视剧,都有一个前情回顾,那么我们也来回顾一下钻石法则。什么叫钻石法则?就是我们讲话的一个基本套路和构思的方法。定义是怎样的呢?就是“三段论”加“三点式”,任何一个讲话都有开头、主体、结尾这三段,这是三段论。开头的一段做好两件事情,一个是观点,一个是立题;主体部分分成一、二、三点,回答立题所提出的问题;结尾再做个总结,提出点希望、建议什么的。
现在是框架有了,大家也基本明白怎么运用这个钻石法则了,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钻石法则与莲花六技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大家肯定关心这个问题。钻石法则只是一个框架,就像我们去买房,是一个清水房。可不可以住人呢?也可以。如果你手头紧一点的话,凑和着可以住人。讲话只有钻石法则的话,也是可以凑和的,但要讲得更好,还需要学点新的功夫。清水房只是将就而已,但要舒适一点,有点档次,有点个性,有点品位,那就需要搞装修。一座楼的同一个户型,从底楼到顶楼,结构都一样,但装修之后,你进到每家去看,都有点不一样。设计不一样,材料不一样,审美的品味不一样。如果是一个“土豪”的话,他家里全镶金;如果是一个艺术家,虽然房子可能小,但你会感受到艺术的涵养。总结起来,钻石法则提供框架,莲花六技进行装修,就像是请了六个师傅,比如石匠、水电工、木工、泥水匠、油漆工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六技的排列顺序,没有什么特别的,也就是“排名不分先后”,就像各位来上课,座位没有指定一样。以前有同学争论过,说钻石法则第一段不是先有观点,再有立题吗?所以第一技应该是结论——结论就是观点。其实,没有必要关心这个,莲花六技的每一技,对于讲话的价值都非常大,如果一定要排序,我只能是,这其中“提问”一技最为重要,所以我把它排到了第一,其他就不分先后顺序了。
11.2 思考=提问-回答
下面我们来讲第一技——提问。提问这一技我会讲两个东西,一个是问题链思维,一个是讲钻石法则的时候反复进到的立题。
讲问题链思维,我首先要跟大家探讨“思考”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前我们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平时我们聊天还不错,挺能聊,但一上台讲话,思路就没有了,思路就乱了,甚至讲不了多少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除了紧张之外,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思路持续。平时聊天,我说一句,你说两句,这种交流式的、互动式的,你的思路是可以间断的,可以中断的,因为你在说的时候我可以不听,可以开小差,我可以不说,可以想说的时候才说。而你在台上讲话,是不是必须思路不断?思路持续不断,才能保证你的嘴巴不断地发出声音,才有话语说出来。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持续不断呢?这就得研究大脑运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
什么叫做思考?思考的定义是怎样的呢?从小开始,老师、父母都告诉我们,你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包括一些学校的校训就是这样写——“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之类,但是,老师和父母都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叫思考,就像现在的剩男剩女很多,爹妈只是催促我们去谈恋爱,但是不告诉我们什么叫恋爱或者什么叫爱情,只是自己去琢磨。
究竟什么叫思考呢?我经过研究,得出一个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操作,也最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定义,也就是提问然后回答。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就是“提问-回答”。说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一个人早上醒过来后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睁开眼睛。这个说法只能得59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思考。当你在睁开眼睛之前,你在干嘛?你在提问。只要你是正常人(非正常人另当别论),你还没有外睁开眼睛之前,你在提问:“现在几点了?”如果你想知道答案,你才睁开眼睛。或者你身边躺着亲密爱人,你闭着眼睛问他:“现在几点了?”你的爱人会告诉你答案。
当你明白这个之后,你就能够理解我讲的问题链思维是什么了。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是“提问-回答”,持续的思考就是不断地“问-答-问-答-问-答……”。平时我们两三个人聊天的时候是在干什么呢?是在我问你答,你问我答,以及各自在自问自答,这样交替进行。
聊天如此,那么,当我们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就是围绕着某个你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某件事情,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提得越多,你的认识就达到了相应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你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也就是你提了很多问题,并且找到了答案。乔布斯曾经说过,不断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这一点。我就是喜欢提问的人,年轻时是个“问题青年”,现在是个“问题中年”,以后还是个“问题老年”。
在思考过程之中,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问题没有答案,那就叫百思不得其解,你就会求助。怎么求助呢?一个是手机掏出来,求助于百度,或者是打个电话给朋友,或者出门去街头、公园散散步,放松放松,寻求上帝给你启示,就是获得灵感。因此说,思考就是带着很多问题寻找答案。
我领悟到问题链思维这个概念,跟我曾经在广州做过记者有很大关系。新闻学常识说,写一条完整的新闻,必须包括“5W1H”。它是“美联社之父”斯通提出来的,5W指的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1H指的是怎么样(How),也就是何果。这其实就是6个基本问题。当记者的,写稿时如果不能把这6个问题向受众交待,就不称职。
问题链思维这五个字,或者问答思维这四个字,是我樊老师这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死而无憾。通过这个问答思维,引爆思路,激活知识,丰富话语。
11.3 两种文章体例
因为对问题链思维的发现,让我进一步明白,其实,世界上的所有文章,其实就只有两种体例。一种叫问答体,或者称为对话体,也就是文章的形式上有问有答。这种文章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比如采访领导、明星、专家的文章,经常会采用这种问答体。古时候也有这样的文章,比如孔子的《论语》,是用问答体写成的。还有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他的所有书,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而且他早期的书,把自己的名字换成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比他有名,但是很多观点是柏拉图自己的。现在也有人这么干,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或观点,说是马云说的,说是李嘉诚的观点,说是比尔·盖茨讲的,其实大部分都是附会杜撰。
说远了一点,说回来,大家要记住,古今中外都有非常多的问答体的文章。那么还有一种文体是什么呢?是叙述体。叙述体的文章就是在形式上一看,没有问句。即使有两个问句,那也是作为修辞手法而存在的,就是设问和反问。把提问作为修辞手法,我觉得既对,又不对。提问不仅是增加文采的修辞手法,更是激发思路、引导思路的工具。其实,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叙述体文章,表面上看是没有问句,但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问句,在作者的脑海里充满了问句;只不过,为了表达的简洁,将那些问句去掉了。因此,所有的叙述体文章,你都可以还原成问答体,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把问句加上去。当然,有些文章作为叙述体,字句上有所调整,也不能简单地硬加问句。
当然,另外有一种情况是,作者写的时候思路是混乱的,那么你要还原成问答体,就会麻烦一些。因为他本来就是像一堆稀泥,你要把它还原为泥是泥、水是水,那真不容易。前段时间有位同学告诉我,樊老师,我用问题链思维去读一些文章,怎么感觉很乱呢?我说,那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作者本来思路很乱,你要想还原成一个清晰的问题链,那当然很困难。如果你要读我樊老师的文章,就非常容易还原了。
11.4 学会提问
大家看过《鲁豫有约》这个电视节目呢?主持人陈鲁豫请的节目嘉宾一般都是些草根阶层的人物,名气不是特别大。草根人物普遍有个特点,不大会演讲。所以她的这个节目形式,就是她跟嘉宾聊天对话。
另外有一个节目大家可能看过,中央电视台由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他的这个节目请的嘉宾就比较牛逼,名气大,当然演讲水平也都比较高。一开场,撒贝宁说个开场白,介绍一下今天请到了谁谁谁来开讲,然后嘉宾就上场,一个人站在台子中央,发表脱稿的8-10分钟的演讲,讲完之后,现场前面的几个青年才俊提问,由嘉宾来回答。这个节目与《鲁豫有约》有没有区别?形式当然有区别。《开讲啦》的前面一段,我把它叫作“自问自答”,后边的一段叫作“你问我答”。而陈鲁豫的节目呢,叫作“我问你答”。如果陈鲁豫的预节目,上来一个草根,也按撒贝宁节目的模式来,他就可能没法讲话。
我们设想一下,有这样一期节目,陈鲁豫请一个10年背包穷游80多个国家的一位驴友来作节目。开场的时候,她这样说,电视机前和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我们许多人都有环游世界的梦想。但是你们采取了行动没有?或者说,你们心中已经计划了多久?究竟打算什么时候去实现它?可能很多人只是想想而已。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嘉宾,他背着一个包袱,10年内旅行了80多个国家,他没有花多少钱,就是穷游。今天我们请到了谁谁谁,掌声有请。然后嘉宾上场。上来之后呢?鲁豫对他说,跟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他说大家好,挥挥手。鲁豫说,请坐,他坐下。坐下来之后,陈鲁豫肯定就会问他,很多观众朋友都有环游世界的梦想,可都是想想说说而已,而你却穷游了80多个国家,我想请问你,你是什么时候萌生了这样的想法的呢?他回答,那是在10年前,刚刚大学要毕业的时候,我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鲁豫又问,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回答说,因为那个时候看到了一条新闻,说某某用穷游方式环游世界。于是我也想这样子出去环游。鲁豫再追问,你那个时候是个大学生,没有钱,想实现梦想,你觉得有些什么困难吗?然后,嘉宾又讲他当时怎么怎么困难。就这个样子,就一路交流下去了。如果没有陈鲁豫坐在旁边,他能够把故事讲出来吗?有些人能,有些人不能。就算他讲出来了,可能也是乱七八糟的。这就是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存在的价值。陈鲁豫在干什么?她就在提问,就在串词。
这里还要讲一个人,她就是杨澜。她由《正大综艺》节目出道,后来去美国留学,留学回来之后她做了一个节目叫《杨澜访谈录》。做这个节目之后刀就开始出书,她出了一本书叫《我问故我在》。她强调的是“我问”。这个话来自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一下这话。他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什么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这个“在”指的是“存在”。按照唯心主义的讲法,我没有看见的就当它不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是终极的、绝对的存在呢?他发现“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是绝对存在的,如果“我在思考”都不存在的话,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确认的了。杨澜套用了这句话,强调“我问”所以“我存在”,我有存在的价值。这就引发了我樊老师一个思考。我过去做过记者,做记者就得善于提问。
11.5 演讲就是自问自答
更进一步我想,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老师告诉我们:“天下文章一大抄”,还有后面一句:“看你会抄不会抄。”但是,就像前面我所讲,老师只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要善于思考,就是不告诉我们什么叫思考。这句话也是一样,他只告诉你“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但是,他不告诉你,什么叫“会抄”。什么叫会抄?樊老师会告诉你。什么叫会抄呢?就是要善于提问题,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围绕着要探讨的事情,我自己提一系列的问题出来,然后再去“百度”,然后再去翻书,然后再去找人问,我做记者呢,就去找人采访,采访回来之后,就把它放在问题后边,这就成了我的文章了。文章就是这么抄出来的。我过去写我所有文章,就是这么抄出来的。但是没有人告诉我,是我自己悟出来的。所以,你不懂得这一点,抄出来的文章就会显得东拚西凑,觉得这段话可以,这一段话也可以,就把它们拚到一起,很生硬,缺乏自己的逻辑,做不到天衣无缝。
从刚才的讲述当中,大家明白了什么叫思考?什么叫问题链思维?思考就是提问-回答,持续的思考就是不断地提问-回答,而最终我们也明白了,一个人讲话就是在自问自答。因此,当你在台上没有话讲的时候,怎么办呢?就给自己提问。
比如说,我现在在这个台上,看到这个横幅,我开口说:“欢迎各位来到我樊老师重庆经理人当众讲话口才培训的课堂。”说了这句话之后我就没话说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就是在其中找一个关键词来提问。比如:“那么,在座各位在口才方面通常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提了这个问题,我接着就讲,“就我的研究来讲,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紧张,不自信;二是思路打不开,没有话说;三是即便有话讲,也没有条理和逻辑。那么,有这些问题我们想不想解决呢?想解决?那要怎么解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樊老师的课堂上来练习。”这就一路讲下去了。
当然,我也可以换一个关键词来提问。比如:“欢迎各位来到樊老师重庆经理人当众讲话口才培训的课堂。说到这个当众讲话,大家觉得难不难?难在哪里?”我这是拿在“当众讲话”这个关键词来提了两个问题。
还可以换个关键词:“欢迎各位来到樊老师重庆经理人当众讲话口才培训的课堂。那么我们作为经理人应该具备一些什么素质呢?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中,口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这是从“经理人”这个词引发出问题,然后一路讲下来。
所以,各位在没有话说的时候,就要提问。从哪里提问?就在刚刚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当中去提问。
11.6 提问的逻辑
我们平时人与人的交流也是如此,必须在别人的话语当中去提出问题,才能做到有话说,有互动。同时,我们经常在讲,讲话要有逻辑性。逻辑怎么来呢?主要就是提的问题之间,以及前面的答案与后面的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如果没有关联性,而跳跃性太强,那就没有逻辑性。
比如,我跟郑伟同学来一个对话,假设我不认识他:
“请问你贵姓?”
“免贵,姓郑。”
“在哪里工作?”
“华为。”
“华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公司啊,主要是做什么产品的?”
“通信产品。”
“具体有些什么产品?”
“电话公司用的大型通信设备,还有个人用的手机,都有。”
大家觉得这个对话是正常的吧?当然是的,我的提问,都是基于他的答案顺着往下问的。下面,我们再来一次对话:
“请问你贵姓?”
“免贵,姓郑。”
“穿多大的鞋子?”
“43码。”
“结婚了吗?”
“结了。”
“喜欢吃重庆小面吗?
“喜欢。”
“你觉得苍井空老师如何?”
各位看吧,大家都笑了。为什么觉得好笑,是因为我的问题之间跨度太大了。如果平时你跟一个不认识的人第一次交流,他这样跟你提问的话,你一定会想:是个神经病吧?所以大家要记住,逻辑性就来自关联性。
再跟大家讲个笑话吧。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跟基辛格见面两个人聊天。大家知道,邓小平虽然到过法国、德国,但他自己也说,我不会法语、德语,他也不讲普通话,一辈子都讲四川话。当然,基辛格虽然会讲多门外语,但是不会讲中文。因此,他们两人聊天需要翻译。那天,翻译会在后边,可刚坐下,翻译就捂着肚子:“哎呀,我肚子不舒服,我要上个厕所,然后就走开了。基辛格跟邓小平两个人坐在那里,不说话尴尬呀,基辛格想,还是得找点话来说,不管你听不听得懂。他用英语提问,第一个问题,意思是:你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叫什么名字吗?邓小平当然没有听懂,但他想:人一见面,通常就会问你贵姓,他就用四川话回答“我姓邓”。美国第一任总统叫什么?华盛顿,我姓邓跟华盛顿谐音,很像,基辛格一听,对啊,他听得懂啊,他就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你这次到美国来做什么呢?邓小平心想,你问过我姓之后,肯定问我叫什么名字,他继续用四川话回答“小平”。英语的购物怎么发音?shopping, 基辛格一听,啊,行啊,能懂,是来购物的,那就继续问,你怎么把买的东西运回中国呢?邓小平想,你问完姓名,肯定就会问我今年高寿?他马上比个手势回答说“80”。哦,用“巴士”把东西运回去。聊到这个时候,翻译回来了,一看两人聊得挺开心,好,来,继续聊。两个人完全不觉得有语言障碍。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语言不通一样可以交流。当然,这是开玩笑。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基辛格的提问有些不合逻辑,第一个提问与第二个提问跨度太大。正常的情况是,你问人家是否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人家告诉你是“我姓邓(华盛顿)”,你该接着问,你怎么评价华盛顿呢?这样问才更符合逻辑。
当然,在较长篇与长篇的讲话时,我们不得不要跳跃,因为这一段的意思我已经讲完了。不过,你要跟听众交待,不能悄悄地,未经任何提示地跳过去。比如,一段话讲完,你说,这个问题我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再讲下一个问题。否则,听众会感觉混乱,记笔记都没法记,感觉像看电视的时候出现的突破“跳台”一样。
11.7 提问的类型
最后跟大家讲一讲,我们可以提些什么问题?也就是问题的类型有哪些?
从语文的角度讲,我们知道有两钟问句,一种叫反问,一种叫设问。反问不需要回答,而设问才需要回答,因此,反问我们可以不把它当问句。
在需要回答的设问当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封闭式提问,一类是开放式提问。开放式的问题只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封闭式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就是选择题与判断题,当然,判断题也是选择题,选择它是对的还是选择它是错的。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当众讲话的时候,交流的时候,就是用这些类型的问题,不断地去刨根问底。所以各位一定要学会提问。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你不会提问,就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就不会讲话,不会讲好话。
接下来的练习,我们分两种,一种是你从练习题目箱子里面,任意抓起来一个词,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问题各一个。比如我抽到一个词——“责任”,我来示范一下。第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主要责任有哪一些?”这个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做为一个男人要勇于担当责任?”这是“为什么”的问题。第三个问题:“一个男人该怎么担当自己的责任。”
再抽一个词——“心理”。提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心理变态有些什么行为表现呢?”再来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心理变态呢?”或者问:“为什么我会心理变态呢?”有些人特别喜欢变态,心里边就想着,我是变态我怕谁。回到讲话的问题上来,如果你要讲几分钟的话,提几个问题就足够你讲很久。比如,你提出心理变态有些什么表现呢?你接着讲,至少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自己伤害自己,大家看电视电影里边有,有事没事拿个烟头来烧自己的手臂,吱——挺可怕的。还有吸白粉,有些明星,有名了,钱也有了,但心里空虚了,自己驾驭不了自己了,就去吸粉,自己糟贱自己。第二种表现就是伤害别人,有的是精神上伤害别人,有的是身体上伤害别人。
大家要注意一点,这里的练习所抽到的是一个词,对你来讲,就一个词提问会有些空洞。如果你把这个词当成一个话题,并造出一些观点或结论句子来,提问就会简单些。就像刚才这个“责任”的话题,我的基本观点是,男人应当勇于担当责任。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责任有哪些,为什么要担当责任,怎么担当责任这三个系列性的问题。
其实,在实际的讲话情景中,不会这么空洞,我们总是会把话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你后面的问题可以基于前面问题的答案而提出来。比如,我跟一位同学交流,先问她:“你孩子最近在干些啥呢?”这是个“是什么”的问题。她回答说:“孩子最近沉溺于电子游戏,我很恼火。”我接着就问:“他为什么会沉溺于电子游戏呢?”这是个“为什么”的问题,是基于她前面的回答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