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13.1 结论需要积累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莲花六技的第二技——结论。结论是拿来干什么的?就是拿来回答提问的。我们学习过问题链思维,说思考就是“提问-回答”,这里,我们回答提问不是用别的,就是用结论来回答。
什么是结论呢?它的涵义非常广泛,也就是我们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结果,也就是我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取得的成果,简单地说,就是广义的知识。
知识需要学习,结论需要积累。在早此时候,我讲过当众讲话的六大基石,其中一个基石就是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讲话就是讲知识——当然这是指广义的知识。以我个人的见解,知识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知识,就像我们在正规的学校的,从那些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一类是非专业知识,或许可以把它信息,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媒介与自身体验,所获取的那些好像不解决啥问题,但又有些用处的知识,比如,你喜欢的某个明星的经历、爱好,以及他的新闻、传闻和绯闻,等等。
我认为,知识丰富不等于口才好,有太多的专家学者口才很差。我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哲学博士课程,说点大不敬、冒犯老师们的话,跟我们讲课的10多位老师,有一半以上讲课水平都不行,甚至不应当来授课。我不否认他们的学问高深,但他们真不是讲课的料。
陈景润是中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数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一篇报告文学披露了他在数学研究上的成就,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励志偶像。但是,他是一个口才极差的人。他1953年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学校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幸好他被华罗庚发现,调入中科院专门搞研究,这个尖端人才才没有因为口才不好被埋没。
我的学生当中,有很多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大家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深感口才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非专业知识积累太少。除了专业的话题以外,就不敢开口讲话,因为那些非专业的知识,他根本没有用心去积累,比如,就连酒桌上要讲几句话,都没有词儿。所以,我建议各位同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读点杂书、闲书,背诵一些名言警句,关心一下时事、娱乐以及饮食男女等方面的新闻,这样才不至于与身边的人完全脱节,坐在一起,人家说啥你都没有听说过,你当然就插不进去话。
前段时间,关于老太太摔倒后,要不要去扶的问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人都着重从道德的角度发表意见,说现在的社会,人性沉沦,非常可悲。大家知道,我经常在口才课之外,跟大家讲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常识,传授给大家一些社科专业概念。比如,有位同学在课堂上听我讲了心理学的“旁观者效应”之后,跟大家再谈起老太太要不要扶的问题时,他使用了“旁观者”效应这个概念,并从心理学解释,许多人不扶起老太太,是因为责任分散,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抑制,而不能简单地定性为道德沦丧。别人听他这样讲,都投来敬佩的眼神。
如果两个人要比拚口才的话,首先是拚胆量,其次是拚嘴巴是否利索,再次是拚思路是否开阔、灵活,最后是拚知识,甚至可以说,最终是拚对知识的记忆。你不能一边讲话一边翻书,讲不下去,就喊等我百度一下再讲。
我编辑了一本《经理人当众讲话素材大全》,里面收录了基本的300个成语,分类描写词汇1万个,古代经典名句500句,常用熟语700句,社会科学关键概念1000个,如果你能够将它们都熟记于心,做到脱口而出,一定会让你的讲话精彩纷呈。
记住:一定要在脑袋里面多装点东西,才有话说。当然,也要提醒大家,并不是等你把知识学完了,你才可以讲话。一方面,知识浩瀚无边,你学不完;另一方面,你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是讲你不知道的,而要把你已经知道的讲出来。
13.2 知识的分类
在讲结论的类型之前,首先跟大家讲一个大点的概念——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分类有许多种说法,甚至有人说,比知识本身的内容还要丰富。这个说法夸张了一点,但也证明人们努力想弄清楚知识究竟有多少种。
哲学家波普尔有一种分法,他认为知识有七种:第一种是常识。这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简单、实用的知识,没有它你连一个正常、普通人的生活都过不来。第二种,经验性知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属于这类,它包含了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第三种,神话与传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与传说,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我们不能没有它,没有,生活就变得乏味。这种知识解决了人类创意与趣味性、好奇性的需求。第四种是科学知识。这是在前面几种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波普尔强调,科学知识是可以“证伪”的,如果不能证明它的可错性,那是是科学知识。第五种知识是哲学。第六种是艺术知识。第七种是宗教。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经合组织提出了一个非常权威和知识分类。他们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这也是非常好的分法。前面我刚才也讲过一种分法:知识分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
13.3 结论的类型
下面我要从讲话的角度,来看看结论有些什么类型。我研究总结过,结论可以分为三种。我们平常爱说一句话:“摆事实,讲道理。”这句话的原意是说,不要胡说八道,要有依据,要有逻辑。不过,我发现,这句话已经指出结论的两大基本类型,一个是事实型,一个是道理型。在这两种基础上,我还加上一种定义型。
先介绍事实型结论。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平时的讲话,多数情况下,不是在说出某个事实,就是在讲某个道理。少数情况下,我们在说梦话,说胡话。事实型结论,是表达你对一些具体人、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注意,它一定是具体的,而且总是指向单一的人、事、物。比如,我说:“今天的天气很闷热。”这就是事实型结论。或者我说:“我最喜欢跟同学们讲课。”“我最近特别忙。”“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等等,这些都是在讲事实。总的来讲,事实型结论就是在对具体的人、事、物的现象、状态、特征进行陈述或评价。
再看看道理型结论。我们认识事物,不仅会看到一些具体的事实与现象,还会去探究背后的因果与未来的走向。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要讲道理了。我们平常也许会说“少讲道理,多办实事”这个话,但是,我要问大家,什么叫道理?你并不一定回答得上来。什么叫道理?我认为,就是那些讲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的话,就是道理。因果关系是讲过去到现在,讲因为过去怎样,所以现在怎样。条件关系是讲现在到将来,讲如果现在怎样,将来就会怎样。当然,也可以忽略这个时间因素。比如说“知识改变命运”,既可以是因果关系——因为有知识,所以人们改变了命运;也可以是条件关系——如果你掌握了知识,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道理型结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它不是直接针对某个事物而言,而是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
大家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吧,就是根据已知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可以推论出一个新的结论。其实,大前提就是道理型结论,小前提就是事实型结论。用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一书中所举经典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大前提:所有的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当然,就像这个例子一样,虽然有事实型与道理型结论组合纠缠在一起,但整体来讲,还是在讲道理。因此,我们也并不需要把这两种结论截然分开。大家明白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就行了。
最后介绍一下定义型结论。形式逻辑的核心就是讲三样东西: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谓概念,就是如何下定义。
13.4 学会下定义
语言的基本单元是字,上一级则是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它叫词汇;从逻辑学或者专业学科角度讲,它叫概念。当然,词汇的外延要广得多,我们知道,一般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而专业学科中的概念,则都是名词。
我要特别讲一讲定义这个结论形式,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通过下定义,可以破题。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一个话题当中,找出一个关键词,然后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展开你的讲话。比如,你要讨论当今中国教育的问题。你可以从“老师”这个教育当中的关键词的定义展开。你可以这样开场——今天我们讨论教育问题。教育离不开老师,没有老师就不存在教育。那么老师是什么呢?……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接下去就为老师二字下定义。可能你是要讲教育偏离了人格的塑造,而老师由于体制的压迫,他们也已经背离了为人师表的宗旨。
为什么要下定义的第二个原因,是你必须为自己讲话中所使用的一些概念作解释,比如,听众可能不懂的,可能会误解的,跟你的理解不一致的,等等概念。如果你不下定义,就没有办法沟通。比如,曾经有位同学在台上讲,女性应该如何按照自己的身材来打扮。他说,女性的身材一般分为胖黄瓜形、瘦黄瓜形、西瓜形、梨形,请在座认为自己是梨形身材的美女同学们举下手。没有一个同学举手。他的讲话是有问题的。谁也不知道这个梨形咋样。按各位自己的理解,梨子上小下大,而且很大,等于屁股很大,这不是什么好身材。后来他解释说,梨形身材是最后的身材,就像范冰冰那样的身材。我说,你早这样说嘛,保证女同学全部都会举起手来。
这就是不下定义带来的麻烦。因此,各位一定要会下定义。什么叫下定义呢?就是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说白了,就要指明一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13.5 下定义的方法
下定义难于真正做到精确且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从讲话的角度而言,下定义可以发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的定义,指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层面下定义;另一类是非专业的定义,指借助对一个词汇、概念或术语其含义的简单界定,来表达讲话人想表达的某些观点,不一定权威,也不一定正确,跟其他话语一样,只是讲话人的一家之言。
下定义的方法,我跟大家介绍六种:
第一种,罗列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专业方法,它只是以罗列的方式,把概念中所指的主要特征、要素与情形加以说明。比如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概念不作抽象解释,而直接罗列具体事物或现象来说明概念,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著作中非常多,也是一种中国式思维的表现。比如:“什么叫做善良呢?你看到路边有人要钱,你掏出五块钱递给他;你看电视新闻知道哪个地方的人受灾你,你往新闻里说的捐款帐户里付款;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在地哭起来,你心里面一阵着急……这就叫善良。”
第二下定义的方法是阐释法。阐释法的重点不在于对概念本身的解释,甚至还会不解释概念本身的含义,而重点在于发挥。比如,2003年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上说:“谦虚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人的一种胸襟,是接受新事物、求得新发展的精神状态。”这里,习近平对谦虚进行了阐释,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定义法。
第三种方法,教科书法。这种下定义法也叫词典法,也就是专业的下定义的方法。它一般是以“种差+邻近的属”的方法来构成定义句。种与属是一种包含于关系,即种的外延小于属的外延,一个属概念下面,包括若干个种概念。比如,人这个属概念下面,包括了男人、女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婴儿等种概念。最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如果你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必须用这种方法对概念下定义,而且,这些定义句子你必须清晰地记得,与教科书或词典上所讲大致不差。但是,在其他情景中,你完全可以自己借助这个“种差+邻近的属”这种结构,按照你自己的认识,为你所要解释的概念下定义。
第四种叫魔鬼词典法。这是美国记者和作家安伯罗丝·比尔斯发明的,他也出版过一本书叫《魔鬼词典》,用一种貌似词典的方法,但只是将所定义的对象之某一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放大、扭曲、夸张,以获得一种震撼的效果,令听者产生顿悟和强烈印象。比如有人说:“旅行就是从我们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这样的定义是不是很特别?或者:大炮一种校正国境线的仪器。再如:外交是一种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说谎的爱国主义艺术。我们不妨在平时多积累和创造一些这种结论。
第五种下定义方法是数学公式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用数学公式表达,形式如A=X+Y+Z之类。比如,团队=卓越的领导+融洽的氛围+一致的目标。我对于成功也有一个这样的定义。我为了突出口才的价值,我为成功下的定义是:成功=(能力+机遇+勤奋)X 口才。大家要注意,最后是乘以口才,而不是加上口才,因为口才带给你的成功,是成倍数增长的。
另外,还有一个爱迪生下的经典定义,也是用的数学公式法。他说:天才=99%汗水+1%的灵感。这个公式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但是,它后面还有一句话,小学老师不告诉我们。那句话我告诉你们——而灵感才是最重要的。爱迪生强调的是灵感重要,隐含的意思是,你们普通人没有灵感,所以你的不会发明。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他也是跨国公司通用电气的创始人之一,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只知道他是发明家。
大家要注意一点,这个数学公式法,其实就是把钻石法则所讲主体部分分成的的三点,用加号连接起来。那个公式,就是展开讲话的框架。
第六种定义法是拆字法。拆字法或叫解字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由偏旁部首组成,可以拆解了几个部分,并赋予各个部分一定的意义,使人强化某种观念。比如我喜欢的赢字。我常常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输在嘴上。输的反面就是赢。赢什么意思呢?古人造字的时候,已经把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了。底下的三个字:月、贝、凡,代表了强健的身体、必需的资本、平常心。上面的亡字,代表要有随时灭亡的危机意识。中间那个口字,当然就指好口才,沟通能力。还有一个字,白岩松曾经在《幸福了吗》这本书里讲过,就是忙字。他解释为:心亡为忙。非常有启发。如果平时有人跟我说他忙,我就拿这个解释回应他。他从此不敢说忙。再举个例子,命令的令字,意思是: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各位要留心收集、记忆,甚至可以自己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