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必须按照世界的既定规则去活,那么,我宁愿变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随我心,享受当下的生活。
做一个局外人,有什么不好吗?
加缪的《局外人》,给被道德绑架的人当头一棒。很多时候,行动的出发点都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约定俗成”、“既定规则”。
你不想施舍路边的乞丐,那就不给。难道,就因为你没有伸手拿出那一块钱,就证明你是个没有一点同情心,十恶不赦的恶徒了吗?你不必找理由为自己辩解,说他们都是伪装成骗子出来骗钱的。无需过多解释,承认自己就是不想给,有那么难吗?
这个世界上,遍地都是被道德绑架的懦弱灵魂。
这个社会姑息着那些道德绑架别人的人。网络上的那些“喷子”们,始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判这个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骂骂咧咧,指责着一切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人、事、物。其实,我觉得,相对于那些被道德绑架者,他们更可怜,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宝贵时间维护这个世界的道德绑架性,如果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标准不复存在,那么,像“陈赫离婚”、“王宝强离婚”这种事件,他们就没了评论的理由。
为什么妈妈死了,就一定要哭,难道不哭就代表不难过?不哭,就表明冷血无情?
对不起,我有自己的悲伤表达方式,不用任何人来指指点点。
《局外人》这本书中有太多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比如,等待给妈妈出殡的时候,主人公默尔索会觉得这种等待让他难受,似乎是一种煎熬;比如,送妈妈出殡的那天,天气晴朗,在路上,他心里想要不是妈妈这档子事,出去散散步会很愉快;比如,在妈妈下葬后的几天里,他就可以和女人约会看电影滚床单等等。
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你肯定会以自己的价值观不加考虑地批判他是个不孝子。
因为,我们已经被道德绑架了多年;因为,我们觉得妈妈死了,不哭不悲伤,那就肯定不是人。
我们的思维已经形成定式,凡是碰到和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做法不一样的行为,我们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进而,批判成性。
默尔索“怎么都行”的处世态度是加缪的一种对荒诞感的表达。
和邻居做不做哥们无所谓,去不去巴黎生活无所谓,和女友结不结婚也无所谓,甚至,换个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女人结婚也可以。总之,在他看来,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无意义。
在被女友问到爱不爱她的问题时,他竟然说,“我觉得不爱,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他对一切都是直接表达,他不喜欢警察,不喜欢逛窑子,不想改变生活,跟别人解释一件事情他也懒得去说,干脆沉默不语,他渴望摆脱一个说话的人。他的生活就是在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前提下,自由自在,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他失手枪杀了一个人,然后,一系列关于他人性的辩论展开了:检察官、律师,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他,却丝毫不提他的罪行。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他对待母亲去世的态度上。在检察官、律师们看来,这件事情和他犯有枪杀罪,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对待母亲去世的态度不符合道德常规,所以,他十恶不赦。最终,他被判处死刑。
我也是个“局外人”,注定要被这个社会判处“死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无所谓,就勇敢地做自己吧!
人生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没有“意义”这个附加值,没有“意义”这个拖垮了世人的沉重包袱,人生才得以更纯粹,才更值得去过。
最后,奉上全书最经典的一段话:
他人之死,母亲之死,他的上帝,他人所选择的生活,他人所选择的命运,与我何干?反正找上我的这种命运,也会找上成千成万像他一样自称为我兄弟的幸运儿。所以,他明白吗?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世上只有这一种人。大家一样迟早要死,连他也不例外。一个谋杀罪被告,若只是因为没有在他母亲下葬时哭泣而被处决,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