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西式教育,大家自然而然联想到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等,意味着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用背负太多的压力。
事实上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距并不在于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而是在于如何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意志。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育资源集中在有经济实力或有权力地位的家庭中,购置学区房或者极少的名校名额实现教育的跃迁,这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西式教育在大家眼中看到的都是快乐教育。在西式教育中,其实也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的孩子尽情地玩耍,私立的孩子拼命地学习。越是精英式教育,越是用课外时间学习更多的技能。
那中西方教育的差别在哪里呢?
第一,文化差异导致教育导向不同。
疫情期间我们都乖乖地遵守国家的规定,待在家里不出门,然而西方人却一直游行抗疫戴口罩的行为。我国在教育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接受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养成了“听话”的思维,而西方更多是受“自由”及“个体主义影响”,更关注“我”的自由意志。所受教育不同,观念不同,面对事情的处理方式自然不同。
应试教育下的我们更偏重如何得到正确答案,而西式教育的导向是“答案不是唯一的,你应该去想办法寻求自己的答案。”
第二,教育机制不同导致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的人口规模决定了我们无法实现小班化教学,普通学校一个班40~50人,注定我们要在严格的高考制度下进行人才选拔。但西方因为人口少,一个班级人少,老师的关注度相对就比较高,不同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发挥优势,培养孩子更开放的思维模式。
中国高考制度决定了我们要夯实基础知识,靠记忆背诵的方法,灌输式地学习,去应对考试。考试成绩一锤定音,而一个考试决定了十二年的付出结果,这就是竞争的残酷。
但在我国人口规模下,我们无法实现西方的选拔机制,所以这就要求家长更注重家庭教育的培养,实现孩子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了。
现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你会发现,会讲英语、会钢琴,已经成为了标配,而这也导致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焦虑”。
西方教育在儿童基础教育阶段,更多注重孩子在娱乐中思考,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孩子更注重思维培养。
比如在当下国内私立课程体系里引进的IB教育体系,就是利用探究式学习,在孩子童年、小学时期学习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以及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探索自我成长路径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将来走的路径不同。传统式教育下的孩子“听话”,基础教育扎实,但却缺乏创造力。那西式教育体制下的孩子又比较自我,不太受制度的约束,自我主义较强。
一位学习艺术的老师在英国留学几年,回国后深深慨叹我国的艺术教育。
艺术是什么?通常都认为,艺术就是绘画,然而艺术不仅仅包含绘画,艺术还可以表达人的心境,抒发人的情感,往往我们都将艺术和美术混为一谈。
当下的美术培训机构,说是让孩子接受美学教育,但唯有一张张考级证书,一幅幅获奖的画才能彰显美术培训机构的实力。
可是我们学习美术的意义是什么?是让孩子懂得审美,懂得用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美好的眼睛,都输在了美术绘画考级和比赛的枯燥乏味里。但在中国,是需要证书来证明实力的。
曾经参加过的一场艺术沙龙,老师让我们一人一次机会调色,一次画下自己想要的形状,再组合到一起,成为一幅画,彼此再与其他的人画将剩余的颜料进行调和,实现自己想要的连接。
你能从画中看出,有的人选明亮的橙色,有的人选暗淡的黑色,还有人选靓丽的红色和平和的蓝色,绘画和色彩都展示了人的内心,而这样的画在绘画培训机构里,是无法获得称许的。
随手用喜欢的颜料一笔画成的画
大家把各自的话拼在一起,再各自延展,看似无章法,却体现了个性
老师说,他走过艺术博物馆,看作品,和同学们交流,才发现自己在国内花了近二十年练习的基本功,却在国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艺术。不是为了临摹的考试脚本,而是心境的表达,感受的激发,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在追寻自我过程中,找到了内在价值感,才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基础,我想,再好的想法也无法表达,这也是我们和西方的差异。都说中国人厉害,厉害之处就在于我们的功底深厚,但再进一步探索,就需要重新激发内驱力了。
著名的音乐人李健,都知道他毕业于清华,不知道的是他直到工作的时候才清晰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
忙忙碌碌12年求学,学了电子工程专业,轻松考上了清华,毕业后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喜欢唱歌,喜欢音乐,于是成了一位音乐才子。然而,求学的12年,他居然并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
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的差别: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谁更重要?
无论哪种形式的教育,无外乎教育资源的倾斜。有钱的人都上私立教育,接受更专注化的教育形式,没有钱的人只能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出路,总为了更好的人生,好与坏,不置可否。
身为父母的我们,既要保持中式教育的基础扎实,又要学会西式教育的开放与启发,如何做?做好我们的家庭教育,成为开放式父母,才能让孩子在教育大流之下,找到真正的自我,寻求自我价值。
教育,学校重要,方式重要,更重要的依旧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