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李白爱酒,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酒,赋予了李白太多灵感,使其在半醒半醉或大醉之中,更好地进入到神思飞跃的状态中,于是一篇篇杰作似乎都飘散着美酒的香气,是那么地浑厚与醇真。
同样,雪,也是诗人们极喜欢且反复咏叹的物象。南方几乎无雪,北方的雪又不及西北边疆之鹅毛大雪,岂不闻“燕山雪花大如席”?所以,若要赏雪,还需西北边疆;若论写雪,则自然非边塞诗人莫属!这其中,以岑参写雪最为独到。仅以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天山雪送萧治归京》两首写雪诗为例,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我们研究诗歌,那么,最好的诗歌究竟是什么样?我认为,富含作者满腔心绪或血泪、引发人们心中强烈共鸣的诗作就是最好的。
考试失败的灰色七月,夏天的夜晚,坐在玉米架上仰望漫天星辰,耳听周遭寂静中无名小虫的浅浅鸣叫,让我想起了千年前那个黑灯瞎火的晚上,那个船上辗转反侧的落榜书生,也是在长夜里听着一声声无聊的钟声,写下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断肠句。
想着那场时机并不合适的心底纯真爱恋和终究擦肩而过的今世无缘,在“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桃花依旧笑春风”中我泪流满面……
岑参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许是因为前人的过誉,引起我没来由的反感。但很明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绝对当之无愧的名篇。我喜欢末尾那句“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袅袅,甚至觉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都比“千树万树梨花开”要出色许多。
岑参写雪不止于雪本身,他的“雪中情”才最动人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凛冽之句;再看《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则有“交城河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唯有青青松树枝。”
似乎,在那边塞巍峨的天山上,盘盘曲曲的小路上,风雪扑面,天地肃杀,作者与友人在马嘶扬蹄中送别。这里是雪的世界,常年被积雪覆盖一切,“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这里没有“灞桥柳”,除了雪,就只有松树还在雪中挺拔,那么就只能送你一枝松树枝了。
一句叮嘱的话尚未出口便被狂风打住,地上的马蹄印转眼间已被飞雪覆盖、了无痕迹,心绪一片惨然如何回转营帐?放眼望去天地空空唯有风雪……
“寒风萧萧,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回首望星辰,往事如烟云,犹记别离时,徒留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