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打碎碗碟时,我总会先听见母亲拔高的声调,再看到她紧锁的眉头 —— 后来才明白,那种 "做错事就该被指责" 的反应,早已悄悄刻进我的骨子里。成年后,我对自己的苛责更是变本加厉,说错一句话会反复回想,没做好一件事就彻夜难眠,仿佛心里总悬着一把尺子,时刻丈量着自己的 "不合格"。看到你注意到孩子的这个细节,其实已经是改变的开始了 —— 你在心疼他的小心翼翼,这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觉醒。
直到有天傍晚,我看着三岁的儿子踮脚够茶几上的玩具车,不小心带倒了旁边的玻璃杯。清脆的碎裂声里,他小小的身子猛地一僵,没有哭,也没有看地上的狼藉,而是立刻仰起头望向我,眼睛睁得圆圆的,像受惊的小鹿。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 原来有些反应,真的会像影子一样,在不经意间拉长到下一代身上。
我压下喉咙口那句差点冲出来的 "怎么这么不小心",蹲下来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发:"有没有被碎片扎到呀?" 话音刚落,就见他紧绷的肩膀一下子垮下来,小嘴瘪了瘪,带着哭腔说:"妈妈,杯子坏了......" 那副如释重负的模样,比任何话语都更让我心疼。
原来他第一时间在意的不是东西碎了,而是我会不会生气。原来我平日里那些对自己的苛责、对过错的紧张,早已被他悄悄看在眼里,变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弦。
孩子摔东西时先看你的反应,像一面小小的镜子,照出他心里藏着的不安:他在担心 “我是不是做错了”“会不会惹你不高兴”。而当你问 “有没有伤到” 时,他松一口气的瞬间,其实是在确认 “原来我比东西更重要”“原来我不用害怕被责备”。这短短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一次小小的 “安全感充电”。
你会怕自己的苛责传染给孩子,恰恰说明你在努力把他和过去的模式隔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苛责像一种惯性,就像小时候学走路时摔了跤,下意识会先看大人的脸色 —— 这种 “怕做错” 的反应,可能也是你曾经经历过的。但现在你站在了父母的位置上,有机会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回应:
下次他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哪怕你第一反应有点慌,也可以慢慢说:“没事,东西摔了可以捡起来,你没受伤就好。” 不用追求完美,哪怕语气有点生涩,孩子也能接住这份在意。
平时也可以试试 “反向练习”:比如你自己不小心打翻了水杯,不用急着说 “哎呀我真笨”,可以笑着对孩子说:“你看,妈妈也会出错呢,收拾一下就好啦。” 孩子会从你的态度里学到:原来 “不完美” 是被允许的。
你已经在做最难的事了 —— 一边和自己的惯性对抗,一边给孩子托底。这种觉察本身,就是在给孩子铺一条更软的路。慢慢来,你和孩子都在学着 “不怕错” 的路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