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的标题是认识共情:共情其实有两面性。
在本章第一句话,作者就给出了共情的概念和特征,即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有两面性的特征。
接着作者以丽莎的例子说明了共情具有疗愈力量。(丽莎来做心理治疗,希望作者给她开出一些药物让她镇静改善睡眠,作者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快速见效的解决方案,给她一些药物的建议是非常容易的,她也会吃这些药,并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她痛苦并不会根除,因此作者用了共情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方向,给丽莎真正需要的而并非她想要的,关注了表象下她的纠结和痛苦,以及导致她痛苦更深层的原因,这坚定了作者对共情的研究。)
紧接着,作者纠正了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认为共情是好人才有的,但作者却说共青还有一个阴暗面,能被恶意利用,他并不是好心人的特权。因为共情的本质是能够看透别人的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当纳粹分子、推销员拥有了共情能力的时候,就能够攻破别人的心理防线,操纵他人。共情也不是大人专属的,小孩子也能用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
紧接着作者又以父亲常年对自己的教导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共情也可以看透人心,从而用来自我保护和防卫。
从而推导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共情的实质是把自己的生活拓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自己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聆听那些最急切的喃喃私语。并且认为共情是除了我们意识之外头脑第二件能做伟大的事情。(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会像一些没有关联的物质一样在星球游荡,其实彼此碰撞也会再说一声你好之后相互弹开,这样的我们虽清醒但没感觉,虽有觉察但淡漠不关心,所有很多感情,但无法处理他们。)
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共情被善意利用的时候,能修补人与人之间关系中长久深存的裂痕。共情是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
所以本章思路框架就是从共情的定义、两面性、作用以及地位着手,先说了共情助人的一面,又说了共情害人的一面,从共情的正反两面中得出了共情教我们看透人心,从而能帮助我们进行自我防御(助己)。最后把工钱的地位进行拔高,认为共情是除了意识之外,头脑能做的第二伟大的事情。
3.之前一直觉得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治疗方法,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善解人意,能知道别人的内心。既然如此,那共情肯定是一个好东西。但是看了第一章之后,作者说共情不仅有好的一面,还有害人的一年,而且通过共情可以挖掘出表象真正背后的根源,从而达到釜底抽薪而非扬汤止沸的效果。以前我一直觉得共情是心理咨询师才能拥有的,起码也是成人才能拥有,但作者却说孩子、纳粹分子,推销员,坏人都可以拥有,就像知识一样,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但好人用的知识会造福人类,但坏人用了这个知识就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此外,作者给共情的地位更高,认为共情可以让我们看透人心,共情可以让我们做保护和防卫,并把共情认为是人脑除了意识能做的第二个伟大的事情。
4.百度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是亚瑟·乔拉米卡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职,创立了Facebook“共情与善良工程”项目和领英“健康共情成就小组”,对身心治愈有着丰富的经验。亚瑟的弟弟大卫因吸毒和犯罪被全国通缉,逃亡国外,并在约定好回国的前一天,自杀身亡。这件事对亚瑟的打击是无法形容的,他每天都在思索,在弟弟最绝望的时候,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用全部精力对人性进行反思和研究,并应用于他的治疗实践中,而他花了23年心血进行的发现,全部都为我们整理在这本书中。
序言以纪伯伦的小诗开头,作者在序言中主要写了自己职业身份和个人身份之间的冲突。作者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多年经验告诉他要对自己情绪进行严格的管制,不对外公布私人生活,高度尊重病人和治疗师之间明确的边界。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他认为我们展露内心想法和感受,才能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当我们放弃自己的观点,进入他人世界,才有望建立亲密长久的关系。如果我们都有所保留,只打安全牌,便减弱了共情的力量,把双方拉得更远。作者本书中决定向读者敞开自己的生活,讲出自己的故事,也让读者在听故事中寻找意义找到共情的那束光,从而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夜,找到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