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二·三六】
钱文端公少时,乡试落第,其科主试者赵侍郎也,别号长眉。公观演《小尼姑下山》,戏题云:“三寸黄冠绾碧丝,装成十六女沙弥。无情最是长眉佛,诉尽春愁总不知。”毛西河选闺秀诗,独遗山阴女子王端淑。王献诗云:“王嫱未必无颜色,争奈毛君笔下何?”一藏其名,一切其姓。
钱文端公,即钱陈群,(1686年─1774年),字主敬,又字集斋,号香树、柘南居士、修亭。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父纶光,早卒。母陈,翼诸孤以长。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陈群迎驾吴江,献诗。上命俟回跸召试,以母陈病不赴。六十年,成进士,引见,上谕及前事。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七年,世宗命从史贻直、杭奕禄赴陕西宣谕化导,陈群周历诸府县,集诸生就公廨讲经,反覆深切,有闻而流涕者。使还,上谕奖为“安分读书人”。五迁右通政,督顺天学政。乾隆元年,以母丧去官。服除,高宗命仍督顺天学政,除原官。七年,擢刑部侍郎。十七年,患反谷疾,连疏乞解职,许之。三十年,南巡,复迎驾。是岁陈群年八十,加太子太傅。三十九年,卒,年八十九。死后赠太傅,谥文端。著作有《香树斋诗集》、《香树斋文集》。清代三朝元老,与沈德潜关系密切。与乾隆帝经常互相唱和。
赵侍郎,无考。
《小尼姑下山》,指戏剧《孽海记》中的《下山》一出戏。剧情内容,少女赵氏,幼入仙桃庵为尼,法名色空,不甘空门寂苦,心向人间美好,终扯破袈裟,逃逸下山。途遇一僧,名本无,偕伴而去。昆曲一般演《思凡》、《下山》两出,对两人冲破佛教束缚予以同情。京剧演出有时不带“遇僧”一场。昆腔、川剧、湘剧、楚剧均有《思凡下山》,徽剧、汉剧有《僧尼会》,桂剧有《双辞庵》,秦腔亦有此剧目。
黄冠,音huáng guān,释义:1、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孙希旦集解:“黄冠乃台笠之属,其色黄也。”2、道士所戴束发之冠。用金属或木类制成,其色尚黄,故曰黄冠,因此也作为道士的别称。唐·唐求《题青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绾,音wǎn,释义:1、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结。把头发绾起来。2.卷起来:绾起袖子。
长眉佛,佛教中称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为受佛敕永住此世济度众生之十六罗汉中第十五尊。据传其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只剩两绺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他出生后,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于修成罗汉果。按:此为中国民间传说,在佛经中并非如此。只说他相貌丑陋。
毛西河,即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甡(音shēn),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毛奇龄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
王端淑,(1621年—1701年后),山阴人,字玉映,号映然子,又号青芜子,明代著名学者王思任的第三女,16岁嫁与钱塘贡生丁圣肇(字睿子,号衢间散人)。明末清初的名媛诗人。生而容姿婉丽,性聪慧周。一生著述丰厚,其著作有《吟红集》三十卷等,现留存的仅见《名媛诗纬》和《吟红集》。
王嫱,即王昭君。
毛君,指汉宫画师毛延寿。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