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悲绝的景物描写》
—读《李陵答苏武书》有感
作者:秋声
近读《古文观止》中《李陵答苏武书》一文,深为李陵写给苏武信中一段身处塞外极寒之地的景物描写所感动。同时,根据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构画出李陵的出身,境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便更为李陵为我们展示的塞外极寒之地的胡人胡景所震撼,并为他本身的遭遇所动容。
李陵公元前西汉人,世家子弟,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其祖父系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家传武学,善骑射,是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汉始元年,李陵奉汉武帝命随同当时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二哥李广利,统领五千军兵,深入匈奴内地,和数倍于己的敌兵激战。由于在行军中和同行的五位将军走散,所以只能独自率将士孤军奋战,最后几乎全部覆灭,仅余四百余名士兵逃回大汉,自己则不幸被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保存自己以便将来能再次报效祖国,便投降了匈奴。匈奴的单于敬重李家世代忠良,羡慕李陵卓越的军事才能,便多次劝李陵效力于单于,但都被他拒绝了。
话说李陵正在率孤军苦苦鏖战之时,朝内的乱党奸臣趁机向汉武帝进谗言,污蔑李陵投降匈奴。昏君不能明辨是非,下令将李陵的妻子儿女及老母亲全部抓起来处死。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对西汉彻底的死了心。再也不存回归西汉的幻想了。朝中的太史官司马迁得知此事后,认为李陵家世代忠良,不会辱君投降。是朝中的奸臣制造的冤案,武帝却听不得忠言直谏,反而相信谗言,迁怒于司马迁。在杀戮了李陵的母亲及妻儿后,对司马迁实施了最严酷的刑罚———宫刑。
苏武则是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者,由于匈奴异族一直存有逆反之心,在汉朝使者苏武到达后,不但不按外交礼节礼遇他,反而先囚禁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牧羊。给了他一群小公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下羔了,什么时候放他回汉朝。这期间,单于多次让李陵劝苏武归顺匈奴。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坚守民族气节,誓死不向匈奴低头。在极寒之地手执使节的旌节牧羊,苦守寒地十九载而不变节。十九年后,匈奴再次和好于大汉,才答应放回苏武。苏武知道自己将要回国后就给李陵写信,劝李陵归降大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陵给苏武回了信,详细的述说了自己被俘投降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处境及心情。令人潸然泪下。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这段的大意是:
尊敬的苏武您好::
您经常不辞辛劳地宣扬美德,在清平的盛世为官,让自己美名流传于世,真的是可喜可贺啊!我流落在这远方异国,正是我的前人所感悲痛的。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我虽然愚钝,又怎能不感慨万端?
自从投降到今天,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苦闷惆怅。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穿着奇怪的异族之人。我戴不惯他们毛皮皮袖套,住不惯毡房,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凄风苦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不惯酸乳,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举目四望,能和谁一起谈笑欢乐呢?寒冷的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暴裂开来,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飒飒作响。深秋九月,塞外草木早早的泛黄凋零了,夜晚枕着寒风不能入眠。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在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吗,此情此景能不悲伤?
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展示了作者投降后的生活,以及悲苦的心境。并通过苦寒的环境,穿着异类的人群,连角响起的边鼓,凄凉的胡笳声,九月的荒原,冻裂的土坡,牧马的悲鸣,衬托着作者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的最悲惨的境地。
作者的描述,就像一副荒凉的风景画,荒原,牧马,秋风,寒地,胡笳,胡人,以及作者悲苦的心境,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幅画前,我们欲看不忍,欲走不舍,欲罢不能。
看过古今很多优秀的描写景物的章句,但能够写的这么感人,描述的这么准确,令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手法,真的很少见。所以,李陵不但被誉为军事家也同时被誉为文学家。虽然古往今来对他的投降行为一直存有争议。但这其中的对与错不是我辈能够定义和解读得了的。我仅认可的是李陵的文学素养,高操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得不说他下笔如有神啊!
2020.2.21于宅
X�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