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门道》第二十五章

 【原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译】

有物自性混成,先天地自生。此性寂然无声虚空无形,独自而立又不增不减,循环运行又不生不灭,可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我无法了知它的名,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做大。大到消逝,消逝到极远,极远到自又反回。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域中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隅呢。人依地大为法,地依天大为法,天依道大为法,道依法自性本然。


【细解】

上一章结尾在“有道者不居”。即不拘泥那些自以为是的东西。老子深知人我的疑惑“那该居些什么呢”。此章便是不问自答。

老子惜字如金,字字珠玑,言下之意,应常住于道。也就如第八章所说的“居善地”。善地,即光明心地,也即道地。为此“道”便呼之欲出。

有学者说此章应归在《道德经》第一章,我们以为这微不足道。老子和盘托出的道,并非学问究竟,也不是什么已知求证。老子的道,是指宇宙生命系统本体,是一切已知未知的生命究竟。实际每一章都没离开过道,更何况五千言原本就没有章节,是后人为理解方便,自设了九九八十一章。

再次强调,老子的道德经,是老子了证生命本来面目的真言,不可用知识去思辨,也不可凭逻辑去揣测。我们主张,唯有当下直心体悟,体悟几分,便有几分所得,不可强求,更无须妄自菲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自性混成,先天地自生。


在宇宙本源的认知上,东方与西方的主张完全不同。西方致力于将宇宙往时空上倒推,极力想推出宇宙形成的第一因。推到最后,认为宇宙是由一个绝对浓缩的寄点爆炸而成。

东方是从来将天、地、人合在的宇域,看做是一体生命系统。离开“吾”去谈宇宙,皆似无稽之谈。老子根本不会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上耗费精神,而是在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就切实证得了一切。所谓生命万相,从来就不离常明真心这个根本。


庄子的《齐物论》所说正合老子本意。

所有的万事万物的生发,都是“咸由自取”,都是并生于吾心。所以第一章,老子开宗明义指出,心与物,其实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所指的心,不是你我所说的喜怒哀乐的心,而是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心。这“无心之心”,就像赤婴心。赤婴无所谓心不心,他开眼闭眼中的世界,全真混同于他的心。赤婴分明清楚地“知”道这一切自有自在,再去言语其实是多余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出现在第一章“,名万物之母”。这里的“”物,即指“万物之母”的母物,正如赤婴灵明真知的那个“知”。赤婴凭什么知?就因为“知”先天就在,所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先天地。即天地之先,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老子只用一个“无”字概括。不同于西方穷究哪个先、哪个始。所以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先天地生,即“天地之始”生,亦即“无”生。所以第四十章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生于“无”,便是“‘有’物混成,乃先天地的‘无’生。”

这儿并不是咬文嚼字,实是老子的用字极为精微,加上道德经着实玄妙,老子证道的答案,其实都藏在五千言中。


庄子的《齐物论》中,也有对“有”深刻的表述。担心翻译偏差贻误读者,特地附上原文。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可说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可说有一个连未曾开始也未曾开始的开始。说有“有”,就可说有“无”,说有“未曾开始”的有无,也就可说连“未曾开始”也未曾开始的有无。

像是忽然间有“无”了,但还是不知道有“无”的根本是孰为有、孰为无。就像今个“身我”也可说是个有物,也未尝知道“吾”这个本来面目,根本上是“有”呢,还是根本上是“无”呢?(如此说来)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大过秋毫之末,那泰山也就小了,没有比襁褓中夭折更长寿的人,那彭祖就是短命的。

(因此认清了这些表相和本性)天地与我身,便是一同存在,天地间万物与我身,本就合为一体道。既然(相)同为一体,还在意什么“有”的说法呢?既已浑然(性)为一体,还在意什么“无”的言论呢?“一”加上“所说”就成了“二”,“二”加上“非一”又成了“三”。这样推下去,再善数算的人也弄不出结果来,更何况常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就可以得到三,更何况从“有”到“有”呢?不要推算这些了,毕竟一切如是而已。


显然,庄子较老子用语琐碎许多。但仔细体会,两位圣贤异曲同工。

注意这个“先天地生”的“”。并不是说,与天地还有个时间上的先后。这个先,近似于天地之始的“始”。也就是,“先”类似于逻辑之先。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父母是先于子女就有的,这只是逻辑的先后,实际上并非如此。真实是,父母和子女无先无后,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没有子出,父母还只是男人和女人,并没有父母的名分。反之,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出。所以父母与子,心与物,有与无,皆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理,先有宇宙,再有天地,再有人类诸如此类,这是西方的“宇宙世界观”。东方显然认为这很牵强,也不究竟。在人类觉知宇宙之时,彼此也是同出而异名的。所以在老子看来,宇宙、天地、山河、人类,不过是能知对境所知之时的“知名”而已,是名可名非形形色色的“三”。


叫不叫宇宙,它本来就在,也本来不在。说在,因为自性本在,说不在,因为宇宙这个“相”时刻在变化。天地、山河、万物也一样,说它在的同时,刹那间“在”的那个形名,又化作其它,也就不在了。

人类的呼吸、气血运行、知见的运作等等,无不是“有物混成”,也皆是“先天地生”的。谁有能力“后天”改造这些自性本能?这就好比发问,父母生我肉身之前,“我”在哪里?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此性寂然无声虚空无形,独自而立又不增不减,循环运行又不生不灭,可说是天地万物的母体。

 

,无声、清静。,虚空广大、无量无边。

寂兮寥兮,意此性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庄子言“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即是说此性的无形寂寥本元。自性,是究竟绝对的本元,自成一体,自性之外再无二物,因此独立不改。这样混成的万能体场“一”,完全无法依靠外力,只是自己法自己,无穷蕴绎着自己,此即周行不殆

独立,即指本元。不改,是说不会多出,也不会少有,即不增不减。周行,即自我蕴绎混成。不殆,就是不死。不死也就从未有生,即不生不灭。


可以为天地母。正因为先天地就存在,独立长存而不增不减,循环运动而不停止,老子把它比作是生天、生地、造化万物的宗祖,即母体。意思是,天、地、人、万物都是此性宗母蕴育的子嗣。

第四章就有过类似结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六章也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用之不盈”和“谷神”、“玄牝”的性征就是道之“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本真面目。


这个“寂兮寥兮”去哪找?

西方乐于逐外找寻,他们总想穷究宇宙的边沿尽头。东方文化从不做这些徒劳无益的事,从来只是立足当下。

庄子《秋水》篇中,有段与惠子著名的“濠上之辩”隐含了此理。

惠子问,你又不是鱼,怎知鱼之乐。争到最后,庄子干脆说“我在桥上知道的”。潜台词是,我没来桥上时,这些鱼与我同归于寂,我一上桥来,就见鱼儿与我心分明游乐起来。

后世王阳明的“岩中花树”与庄子此意是如出一辙。

一次学生问老师王阳明,这岩中的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有啥关系呢。王阳明便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这花的颜色一时鲜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

东方文化就是如此庆快,不离自性,直击明了。寂兮寥兮,时刻合着真心自性。人类“知”的运行,不也是寂兮廖兮的么。


庄子应该说是老子之后最接近老子的,因此更懂老子。在《大宗师》中,庄子是这么形容“道”的,我们权且将其当作老子此段的最恰当注解。同样因为用词精炼准确,我们一并附上原文方便读者对照。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要说这道,它赋予万物有情有信,自身却无为无形,人们只可言传它而不可实受,它能令人有所得却不可见到它;它自己是自己的根本,还没有天地这个名之前,它就独立存在了;它令鬼帝同神,令天地同生;说它在太极之先,也不见它多高。说它在六极之下,也不见它多深。说它先于天地就自生,也不知它多久。说它比上古还长远,也不知它多古老。”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无法了知它的名,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做大。


老子为了表述这个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宗母本体,勉强给它取了个字,叫做“道”,再取个名叫“大”。按当今的名字称谓,老子给这个混成的有物,取的名字叫做“大道”。我们通常说知道不知道,知与道连用,或许就源自老子这里吧。

那么这个大道,是如何个“”法?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到消逝,消逝到极远,极远到自又反回。


混成、寂寥之道,无处不在,无相不显,无边无际,尽头还有尽头,这便是“大曰逝”。就好比一知,这知,刹那就追溯到“极远”,这便是“逝曰远”。但此知,再逝、再远,其实它未曾挪动,就在本心处,从没有出到心外,这便是“远曰反”。

很显然,老子所说的,并非空间概念,而是指自性本能的无量普遍。所谓空间,再大也大不过“知”的界体。大道之大,是一切“知”(包含“不知”)的本源,其性能遍及一切处。


远曰反”,同于第四十一章的“反者,道之动”之

人类在地球上,用一台望远镜可以向任意方向远望。假设这个望远镜是可望无穷远的玄镜,那么从镜头里看到的,将是观看者的后脑勺,这是“远曰反”的真相表述。不过此事的验证,要待科学更进一步的精密器械出现。但是,就像再精密的显微镜,看见的“真相”,无非是夸克般的“无”相。


《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图,形象直观表明了这点。阴极则阳,阳极则阴。这个“”便是“”,“”便是。阳极了,就反到阴。阴极了,就反到阳。如此曲则全、枉则直,才有了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道行。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域中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隅呢。


,指宇宙本体,也即大道的显化界。

《易经》中也有天、地、人三才所指。但不可误以为天、地、人是三块东西合在域中。天、地、人三才之分,是为了认知大道,老子才勉强分名别类的。要论合,也是无缝和合,也即本来就是一体,不可分割。

也就是说,所谓生命,也只是“一”体,并不存在单个的生命个体。


四大是勉强认知的名说。就像是说大海,又说江、河、湖、溪。若只是以整体说整体,就混沌一团,他人无法领会。有了四大之说,生命之道,就有了次第,就自然而然突显出生命体不同的层次。

无论什么层次维度,道、天、地、人,都是与“知”同出异名。前面的“逝”、“远”足以映衬“道”之大、“天”之大、“地”之大。加上“反”,又衬托出“人”也大。因为道、天、地再大,也是反复出于人的一知。


东方文化宏大,通过象形字就可见一斑。

大,从人从一。“人”贯穿在“一”中,即为“大”。“大”,止于“一”则为“天”。有“天”就有“地”,因此天、地、人本自合一,也才有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说,真心本性之人,自始至终就合于一,合于大。所以老子说“人亦大”也丝毫不过分。


只不过,老子说人亦大,反倒使人自觉反省,人在宇域中,其实相当渺小。借助现代科技可知,光是人类寄生的地球,在天体中也只是一颗微尘,即使是人类敬畏的太阳神,足够巨大了,可在宇域的玄牝中,也仅仅如一颗微不足道的沙粒。如此的渺小,人类又该生何觉悟呢,老子开出良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依地大为法,地依天大为法,天依道大为法,道依法自性本然。


此句掐头接尾,便是“人法自然”。,自性。,已然、本然。同理,不仅人法自然,地也法自然,天也法自然,道也法它自性本来、本然的样子,也即自己是自己的生化因。

老子的良方密意是,既然生命终极是“法”“自”然,人类,就应该完全接受自己,活出自我真正的生命本真。事实上,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行、能知的“自”性本能,人人有分,不多不少。没谁缺少一点,也没谁会多出一毫。

即使是盲人,“能见”的能性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盲人的眼睛,有如灯泡坏了灯丝,不得生亮,但能见的本性无损,照常能“见”到“无”色。就像常人闭着眼睛,还是能见,不是不见,只是见到黑暗而已。待到医学条件成熟,给盲人换个眼睛器官,他又同样可以看见山河大地。


至此,我们就不要再向它处寻什么道法。所谓道法自然,道法,就在自身本性这。自己就从来没有丢失这灵明觉知的道法啊。回过头领悟第十三章老子说的“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无身的自性本来,合于天地大道,它才是“我”的本来面目,我又何必笑看自己,何苦忧心忡忡呢。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两字,道德经全篇共出现五次,没有一次是指我们当今意义上的大“自然”。当今所指的自然,充其量是大道自编、自导、自演的显化界,也说自然界。因此不能理解成在道之外,还有个叫自然的东西,否则就成了域中有五大了。


另外,“法”字,古字写作“”。意思是规则水平,廌(zhì)触不直者去之。说的都是执法标准。实际上,我们人五官接触到的任何一切,都可说是“法”,因此也就构成了无穷无尽的看法、听法、做法等等。

但无论什么法,人,都不能脱离大地去实现。即使升入太空,也还是要借助地球引力。实际上,太空船也还是一种“地”。


人类生长在广袤的大地上,依附于五谷维生,五谷又无非源自于天地间阳光雨露滋养。就像肉身的血脉肌体,无不与山川河流、生息与共。地,承载着人类万物,生而不有。天,覆盖着地,天机绵延,风雨生息,为而不恃。大道,造化着天、地、人、万物,长而不宰。

人,是四大合一的和合圆满。人不可离开地,因而无我。人也须臾离不开空气,因而真心本空。人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大道整体在促成,因而自性才是生命的灵明本真。而这一连串的相依相存的法,都是法自“自性”本然。


这章的关键点,在于领悟“道自生”,也就是人先天就有灵知自在。但是人类有史以来,对道的领悟,对自性的把握,是少之又少。反而因为不可看、不可听、不可触摸,使得“道”近乎被人妄认为无用,进而无视人的天性本来,反倒是自以为是,自伐自矜,自我标榜。殊不知,这完全背离了大道,遗失了无限的本性天真。如此一来,轻则迷失自我,重则亡国。请听老子下一章娓娓道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13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69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1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3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2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81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8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1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9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4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