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是一座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市,我们从山上向下走,城市最下方在两千年前是海岸线,公元前十世纪的希腊人乘船而来,走的是与我们相反的方向。
街道是一米见方的近似规则大理石铺成,两侧是大理石柱础,千余年来周边居民曾经这里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就象乡民盖猪圈时习惯去长城脚下翻一翻,就象北平建大院时习惯去圆明园里翻一翻。
现在还能够恢复起的大理石柱三两立在道路两边,更多的门楣石、柱头石、檐脚石堆在老墙上。城市口一块石头上刻了图案,是一个切分八瓣的饼,旁边是浅浅刻画的一条鱼,据说公元一世纪的基督徒无法以公开身份进入罗马城市,他们看见城门口的符号,就知道城里有门徒。
上下的两座城门内都是浴场,为了避免瘟疫传播,外来人进城第一件事是洗得干干净净。罗马浴场也是社交和娱乐场所,早先的浴场都很香艳,后来哈良德命令男女分浴,我猜这是他没有好下场的主要原因。
浴场隔壁是小剧场,屋顶已不存,剧场背景墙也不存,只有半圆形的石坐凳层层升起,上层的观众穿过两侧门洞里的台阶走上去,出入不会干扰到前排贵宾,当时这个剧场可以容纳千人,表演区是直径约五米的半圆,也是是诗歌音乐和议事场所。
![](/storage/emulated/0/com.jianshu.haruki/images/.thumbnails/2071456693-1548659162098.jpg)
一路是壮观的石墙,医院依山而建、集市依山而建、宅院依山而建,前端的罗马柱和雕刻石门已不知去向,仅存铺着马赛克的庭院,一眼望去还剩下石砌的穹顶,覆着土,草正绿。
一路向下走,听得见流水的声音,雨水不知流到哪里去了,路上一个钢片格栅保护的雨水井,且黑且深。
以弗所是在爱琴海西岸的希腊重要城邦。古代为安纳托里亚丰收女神亚美西斯的崇拜中心。亚美西斯神庙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我们经过神庙门口,神庙的大门已恢复起来,双层雕刻精美的石门楣,外层的拱顶石是美杜莎。神庙里面现在仅存支离的残石,亚美西斯神庙里的大部分艺术品都被英国人带走,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古罗马时期,以弗所是罗马帝国中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圣经里曾多次提到这个名字。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这里的人口已达二十五万,城市几经沉浮,最终因地震和海岸线的迁移,新的滨海贸易城市兴起,以弗所在15世纪衰落,再也回不到昔日的辉煌。
道路端头是图书馆,两层的正面山墙立着是修长精美的柱廊,爱奥尼亚是爱奥尼柱的故乡,柱身纤细修长,卷涡柱头优雅地立着。爬上台阶,现在的我们胸口与两千年前的柱础一样高,顶上是繁密的石刻线脚和藻井,墙上的石块刻着罗马文字,看不懂,只觉出规整的美。图书馆里面是矩弧形的大厅墙壁,早已没有顶,雨点直接打在泥土地面。
这里已经历经百余年的恢复保护,从废墟里找到残柱,重新打钢销连接竖起,把三角楣、檐石和石刻天花复原到原来的位置,最好的雕刻都在欧洲博物馆,剩下的移到七公里外的博物馆里保存。现场立着历经两千年时光的大理石柱,摸起来是木然的手感,竟然没有想象中的冰凉,甚至带着一丝暖意。
图书馆右边,三座拱门里面,就是奴隶市场。市场另一端的石柱一眼望去在百米开外,罗马人把生意建立在智慧隔壁,真是直白得可以。
罗马大道笔直、平坦、宽阔,靠山一侧是一排大理石柱廊,柱廊里是一排店铺,靠奴隶市场一侧是一人高的大理石台,石台上残存柱廊的石柱,石台下是一排关押待售奴隶的拱劵,战争与奴隶贸易是罗马帝国的政冶经济双支柱,奴隶买家就在石台柱廊里俯视市场。
征服伽太基和希腊后,以弗所是罗马人在爱琴海西岸的中心城市,一船船的奴隶被运到石屋,泉水冲刷干净,带到市场任人挑拣,再和主人购买的牛羊货物四散离去。
罗马大街尽头是可容纳两万伍千人的露天剧场,不去说声学、视线、设计、建造和装饰,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对以弗所的城市规模来说,仅仅为两万伍千人准备大理石坐凳、再依次抬高垒起,就不亚于三峡工程。
剧场下方原是一条六百米的大道,帝国的码头就在大道尽头的海边,现在的海岸线已经在六公里外,只看见远处障目的雨雾,近处是平坦的田野、笔直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