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试图去梳理自己去年的生活,却发现有一肚子的话一股脑的往外涌,压都压不住,那就干脆全写出来吧。
最近总是在反思,以往我每次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和他人沟通,总是不断地“我我我我我我”,一味地想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眼里没有别人,没法深入的体察他人的感受,现在想来悚然一惊,自己都觉得可怕。
当你眼里没有别人时,你凭什么要求对方满足你的需求?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哪里都一样。
再往里一想,眼里没有别人,那眼里有没有自己呢?
我以前觉得这个个问题很可笑,眼里没有别人就是自私呗,那说明只顾自己了,但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子的,其实很多人眼里连自己都没有,就是靠着惯性活着,在很青春的年纪就已经“死”去了。
最近,总有一个词一个劲的从我心里往外冒,那个词是“觉察”。
觉察真是一个特别好的状态,可以帮助人从蒙昧的状态中解缚出来。
上个月我和一个羁绊很深的朋友有了一次深入坦诚的沟通,那次的沟通有了效果,而之前我们数次的沟通,带来的除了不顺畅,更是我们对于和彼此沟通这事的畏惧。
我反复的想,是不是我俩价值观差异太大,本身就很难相互理解?是不是很多事情本就没有争论的必要,如果道不同,感谢遇见、礼貌告别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我想了几天,也看了很多书:万维刚的三本书,柴静的《看见》,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潇洒姐的《女人明白要趁早》,纳塔莉的《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还有一些专业书。书桌上还摊开了几本正在进行时的书《理性的抉择:女性如何做决定》、《人类简史》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还去听了李松蔚的知乎live,我感觉自己好似触到了什么,一个个念头就像散乱的毛线团,胡乱的丢在地上,但一时之间也理不出头绪,脑子里纷乱繁杂。
一天下班的路上,我的脑子里还萦绕着一些想法,负面而又消极,我冲动的想把那些困扰自己的人和事统统做一个了断,大不了再开辟一个新战场,我努力说服自己,事实上,我也几乎成功了。按照当时的逻辑,我想好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应付预期而来的问题,脑子里过了一遍,轻轻吁了口气,感觉有了方向下面就好办了。就在这一瞬间里,有个念头过电般的窜到我心里:我在干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所思所想甚至做好的计划是把我往期待的方向上去送呢,还是让我离它越来越远?
我觉察到了自身的问题,停了下来,没有去做那一系列准备去做的事情。而是尝试着向内寻求,反复的问自己,为什么你会如此不满?你的需求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呢?
在和自己的对话中,我终于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症结: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问题就在我自己身上。我渴望无条件享受别人的关爱,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绑架真正在乎我的人,一旦诉求得不到满足,我就会像个小孩儿一样,又哭又闹,埋怨大人不给糖吃。
赤裸裸面对内心总会感到难堪,但带来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了。以往和争执中的友人交流时,我总会向对方灌输自己的观点,即使收效不好,事后反思时也只会想如何改进术方面的问题。
但问题是,在道的层面我已经错了。
当你已经预设了立场,听不进别人的声音时,沟通的结果早在你讲第一句话时就已经注定了。
心里的水杯已经满杯,又怎么可能灌进新的水呢?
现在我渐渐的学习如何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中心,与他人交流时更愿意去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他是持有什么立场,意见相悖时,也不急着反驳,而是试图从逻辑角度去分析,他的论点和论据有哪些,可以串成严密的逻辑链条吗?我也会从情感角度,尝试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思考。
换位思考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但真要实践到位极难。
现在再和朋友沟通,我试图不预设立场,不评判不指责。当发生问题时,我会勒令自己尽量客观的描述现象,理智的向对方讲述我观察到的事情,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努力和对方确认:我现在感受到的就是你要传递给我的吗?比起指责、埋怨和冷暴力,我更愿意让自己和对方诉说自己在所面临的问题上的请求,也会了解对方的诉求。在这个问题上,你希望我怎么做呢?我也告诉你我的渴望,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是否可以实现双赢。
老实讲,掺杂感情的事情一定会出现情绪,但情绪本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要能掌控它,必要的情绪宣泄是必不可少的,但请不要在你真正在乎的事情上放任情绪来把事情搞糟。
最后想说,要坦然接受沉没成本。我在这几年里,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也失去了一些个老朋友,每每想到总觉得心有遗憾,但现在也逐渐接受了现实,在你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能够和你始终站在同一个轨道的人寥寥无几,一旦彼此没有交叉的点,渐行渐远本就是必然趋势,友情如此,爱情也是,一个不能让你在相处时感到舒服的人,总会主动或被动的离开你的生活。
我想,如果一段关系让你们在理智又审慎的反复沟通后,发现还是没办法站在一个圈里,那就不要去贪恋过往,攥着那一点美好余温的灰烬不放。
Let it go
也许放手本身就是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