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去年10月21号去的,秋高气爽的日子,怀念那会儿,现在不大敢出门,因为不大敢在外面吃饭,所有需要摘口罩的地方我都有点儿忌讳。当时我好想提了三个地儿备选——温榆河公园儿、北坞公园儿看京西道和模式口大街,老爸说那就北坞吧,离模式口儿也不算远。
设导航的时候看到公园儿北面有停车场,就直接设定了,结果到了才发现根本没有,仔细看了下是在建停车场,可能以后会有,这一带安全警戒级别很高,想在路边儿随便找个地儿停是不大敢的,转了一圈儿又重新搜了下,原来颐和园西门停车场正对着北坞公园的南门,车位充足,棒棒哒!
这一片儿是三山五园(香山/万寿山/玉泉山、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的范围,在原有三山五园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出了三山五园绿道,再用这条绿道串联起了十三个公园儿,叫做“一道十三园”,看下面图的绿色部分,基本就是一个公园儿挨着一个公园儿,住在这一片儿挺幸福。
一道十三园:一道是指“三山五园”绿道,它位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内,全长36.09公里,是北京市首条绿道示范项目,是串联历史名园、景点最多的绿道。“三山五园”绿道串联了园外园区域新建、改建的13个公园分别是:畅春新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公园、船营公园、中坞公园、北坞公园、两山公园、功德寺公园、石渠公园、妙云寺公园、影湖楼公园、茶棚公园和南旱河公园。
北坞公园,占地35.5公顷,分为东园和西园。东园是在全部拆除的北坞村原址上新修的,全体村民迁居到路西新建的北坞嘉园的楼群里,西园就建在楼群的北侧。
北坞村是一座古老的村庄。十五世纪初明代宣德年间在玉泉山下重修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时,在这里烧制砖瓦,这座小村命名为瓦窑村。明代永乐年间,京城西郊闹水灾,朝廷派船队来救灾,船在三处停泊。有人推断,这三处泊船地点,便是南坞、中坞、北坞三村命名的缘由。老百姓大都认为,当地《高亮赶水》传说中龙王爷推着水车从京城直奔玉泉山,水车先后在三个小村被雨水淤泥“坞”住了,这便是北坞三村村名的来历。
玉泉山和万寿山分列于北坞村两侧,正北是绵延的金山。由玉泉水和香山诸泉流满的高水湖、养水湖和昆明湖环绕在村庄的西、北、东三面。清澈的泉水在玉河、金河、长河里绕村流过。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北坞村一带成为京西稻的故乡。康熙乾隆年间经过大规模的开垦,使玉泉山下的御稻田扩展到近万亩。皇家在北坞村的功德寺旁设立了内务府直辖机构“稻田厂”,专门管理皇家稻田。北坞村民大多成为皇家稻田的佃户。
清代灭亡之后,皇家稻田转归“经理颐和园事务所”管理。原来为御稻田耕种的农民,过渡成为颐和园的佃户。直到解放后1952年海淀区进行土地改革,颐和园所有的四千多亩稻田才交给海淀区分给了无地的农民。
解放后,京西稻作为一个农业著名品牌获得很大发展。海淀区稻田发展到九万多亩,亩产最高时的1995年达到980多斤。北坞村更是优质高产的典范。1958年秋天,敬爱的ZHOU总理和HL副总理曾经陪同柬埔寨XHNK亲王到北坞村来视察,参观了即将丰收的稻田。
由于北京城缺水,玉泉山下的京西稻被迫停止了大面积种植。如今在海淀区山后上庄镇有上千亩稻田还在生产着传统优质的京西稻。2015年,海淀区的京西稻文化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园的东南部连绵的土山上,南半部是部长林。2003年GWY所属156位部长来北坞种树,山上立一块“部长林”石刻纪念碑。山北半部是将军林,2011年3月ZYJW百名将军在此地栽植青松和银杏,山上修建一座重檐四方亭——聚贤清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