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果然不出所料,上一篇已经写的很隐晦了,还是给我锁了。这一篇估计也是同样下场,因为还是要吐槽个跟YQ相关的小插曲,锁就锁吧,反正这片自留地就是个我记录生活的地方,本来也没什么人看。
YQ终于相对平息了,上礼拜断断续续的下雨气温不高,感觉可以带爸妈出去走走了,于是(7月)1号晚上问他们想不想去,他们同意了。好了,现在要开始小插曲了——
我1号那天HS天数显示的2,下班回家停好车之后是17:48,路过监测点看到没人就去捅了一个,想着是给2号早上省时间。然后2号早上起床之后例行查看(常态化HS之后已经养成习惯了,早起先看看,没毛病再干别的),一看吓一跳,咋是4天呢,正跟小群里聊呢,一个同事发了个链接过来,原来BJJKB再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悄默儿改规则了,直接从2跳到4了,而我头天测的那个结果还没出。打了个电话跟爸妈说如果我死活刷不出来新记录那就只能去不用扫码的地方瞎溜达了。发了个带话题的微博还被限流了,去掉话题重新发才正常,呵呵。
9点多的时候头天的结果刷出来了,通知爸妈一会儿出门。因为这个2变4耽误了不少人的事儿,还造成了大批人集中区做HS。然后就在下午,2变4的人出现了一条临时记录,检测时间统一都变成了6月29号的6:01,天数又变成了3天,估计是被骂惨了赶紧找补一下。看到一个我觉得很经典的评论“对不起影壁墙上那五个字儿”,太TM一针见血了。昨天,也就是4号,又出了一版新规则,三天之内两连改了,好在这回改的没问题了,其实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事儿,有心没心而已。
快11点才接上的爸妈,原本想去的是“一道十三园”里的影湖楼公园,但是上次去北坞公园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带虽然公园连着公园,但是停车场很少,因为靠近玉泉山,所以路边都停不了车,我就说先开车转一下,有地方停就停,离哪儿近就进哪儿,没地方就最后还去颐和园西门,就这么开车走着在导航上看到“妙云寺”,老爸说没听说过去瞧瞧,这时候我们是在玉西路上,是条小道儿,有停着一些车,我把车停在路边儿仔细看了看导航,左手边儿就是妙云寺公园,得,就这儿吧!车又往前开了开找了个更近的地方停。
妙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普安店村,坐南朝北,院分两进。该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建成后赐给了山东巡抚贵泰作为家庙,清朝末年贵泰后人将寺庙卖给驻藏大臣张荫棠,张搬走佛像,并将山门额“妙云寺”换为“石居”,扩建为别墅。“七七事变”后,曾被协和医院占用,20世纪60年代,曾为海淀休养所。2001年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乾隆帝当年临驾香山,途经此地,红日高照,祥云紧随,金辉四映,乾隆帝即景叹曰“妙哉,云也!”,故名“妙云寺”。
周氏啮小蜂,是姬小蜂科啮小蜂属的一种优势寄生蜂,寄生率高、繁殖力强,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独钟",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寄生蛹中全部营养,素有"森林小卫士"之美誉。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关键是要选择病害少发育程度低的嫩蛹,要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正常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同柞蚕蛹内的病原微生物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周氏啮小蜂为寄蛹生蜂,每个孕蜂柞蚕蛹里面装着近5000只周氏啮小蜂,成虫体长1毫米左右,无蜂针,不攻击人,由专门实验室进行人工培育,周氏啮小蜂被培育在酷似"蚕蛹"的硬壳内,外部被一只比鸡蛋略小以特殊材料制成的壳所包裹。将其悬挂在树干2米处,投放3-5天后,小蜂自然羽化飞出,该小蜂具有很强的飞翔和寻找寄主能力,能敏锐地寻找到隐蔽在各种化蛹场所的老熟幼虫和蛹,一旦发现美国白蛾,就把卵寄生其蛹内,吸其营养,从而吸食美国白蛾蛹的营养成分,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
根据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可以利用控制温度、湿度等手段来人工控制它们的发育进度,一旦哪里遭到了美国白蛾的危害,它们就可以迅速繁育出足够量的啮小蜂,成为一支随时应召的生物快速反应部队。
车停在公园儿东侧的玉西路上,所以往回走的时候就奔着东边儿去的,结果通向东门的小路在施工走不了,最后是找了处低一点儿的栏杆儿跨出去的。上午天气还算凉爽,午后太阳出来就开始有点儿蒸了。回家在护国寺小吃买的凉面吃,还是没敢在外面堂食。
这个公园儿里有曲同丰墓,我们没走到,放个网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