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我们耳熟能详。百度百科的解释: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庖丁解牛”一词2000多年前,首次出现在庄子所著的《养生主》当中,是庖丁讲自己肢解牛的故事。

庄子在《养生主》当中写这个故事,不是告诉人们,如何掌握一门技术,而是讲述“养生”的道理。

庄子讲庖丁解牛的故事,意在告诉读者,庖丁解牛的那把刀,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身体、对待生命的态度。

对自己身体、生命的处理态度有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限,但有的人能活小几十年,有的人能活大几十年,甚至能活一百多年。

庖丁解牛的故事,历经2000多年传承不衰,虽然作者的本意已经荡然,知之者甚少。后人赋予其新的含义,是后人从不同角度对故事的理解与解读。

传承,是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文化的传承亦是如此。

“庖丁解牛”故事译文:

文惠王有一个厨工,专门从事宰牛的行当,刀工非常熟练,一只活牛到他手里,三下五除二就给肢解好了。不仅牛身上的各个部位拆分得清楚,而且宰牛的过程还非常流畅、值得观赏。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他的四肢协同配合,非常熟练:凡是手接触的地方、肩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着的地方,轻轻一划,就能发出骨肉分离的声响;其次呢,刀子游走于骨肉之间发出这些声音,都能合得上节拍,像伴着《桑林》乐章的舞步,又像合着《经首》乐章的韵律。

这一番操作,引起了文惠君的注意。于是,他很兴奋地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呀?”

庖丁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道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围。怎么讲呢?我开始宰牛时,眼睛见到的是一整头牛,心里想的也是一整头牛。过了三年之后,再看到一整头牛,就可以想象到牛的结构部件,而不是整头牛了。时至今日,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不用眼睛看就知道如何下刀,顺着牛自身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中,再在骨节的空隙处走刀,刀刀流畅。牛体中经络和筋骨打结交错的地方,我的刀都能够绕开,何况那些巨大的牛骨头呢!

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用蛮力硬割的结果;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们要用刀去砍骨头——这都是很磨损刀刃的!而我呢,我手头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过的牛少说也有几千头,可是它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完好无缺。

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却薄得,这没有厚度的刀刃游走于有缝隙的骨节之中,只切割当中最细软的肉,那宽宽绰绰的地方游刃有余,又怎么会把刀磨损得很严重呢?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用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

别看我已经这么熟练了,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这里很难下手,还是会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点,慢慢动手,运在刀上的力气很轻很小。最后哗啦一声,整头牛立刻肢解好了,就像泥土被散落在地上一般,夸张点儿说,牛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个时候,我提刀站起来,环顾四周,心满意足,这时候才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妙啊!我从这宰牛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