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浙中丘陵盆地正中心一个如珍宝般被守护着的小镇,从高僧达摩投磬渡人的故事至今,已近1500年。据各种文字遗诗可循,自宋朝便是码头商埠。因佛得名,因水集市,因商而盛,千年佛堂至今仍是一个生活着的繁华小镇。
镇上有不少集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于一体的古民居。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木雕图片全部摄于【吴棋记民居】内,但也只展示了该建筑精华的一部分。
这座民居的简单介绍参考了王春平老师《吴棋记:与德为邻,经典尽显》一文。
主要文字内容——牛腿的说明介绍摘选自傅健老师的《佛堂古民居中的牛腿》。有略微改动。
图片小字说明结合本人所见所闻。文化深厚,了解浅薄,只作简单分享。
参考了两本有关佛堂的书籍:《风物中国志·佛堂》和《佛堂古镇的文化遗存》。后一本偏资料文献,前一本为记述佛堂的美文集,好读好看,两位老师的文章都有编入其中,推荐。
——古镇书店姑娘HANA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佛堂
现今仍保存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这些建筑,外表上看几乎都是粉墙黛瓦、素目本色
但从朴素的外面走入里面
常常让你一次次发出惊叹
其中一座老房子最醒目、最打眼的
大概就是牛腿
牛腿一般为左右分布
有二只、四只、六只,或更多
它们交相辉映、守望相助,点缀在主体建筑两侧
精美的木雕使牛腿这个原本粗笨的构件
变得美不胜收
雕刻精细、繁华富丽,极尽巧思
且具有“密不透风、玲珑剔透、神形兼备”等艺术特点
二层十根房柱上,10个大牛腿分别是左右对称分布的:
鹰、鸡、凤凰、孔雀、鹤。
木雕界流传着的一句雕花口诀———
“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
牛腿是古代能工巧匠全部心血凝成的画龙点睛之作
也是房东主人情趣、爱好、财力和身份的象征
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
和富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宅子内的窗花有多种图案。
这种冰裂纹窗格拼花,中间一个等边六角形指意“内藏玄机”。
周边看似凌乱,细看是一个个“人”字,展示主人“以人为本,六面通和”的理念:
只有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调理地如此井井有条,才能如鱼得水驰骋商场。
回顾中国古代建筑史,现今牛腿所在的部位
在唐宋时期,是由斗拱承担的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承上启下,作用不凡
且斗拱的层次越多越大
表明主人的身份越高,地位越显赫
到了明朝初年,出身卑微的明太祖朱元璋不乐意了:
天下的好东西,要他一个人独占
于是,他下令斗拱为皇家和寺院专享,民间不准使用
这条禁令在《明史》中可以找到依据
不准用斗拱支撑外檐,雨水就容易冲刷墙身
再者,如屋檐不出挑、不深远,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也不好看
但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无奈之下,本来处于边缘地带的撑拱华丽转身
从从属、配角地位走向前台,担负起斗拱的责任
不经意间,历史上风光无限的牛腿时代就开始了
为什么后人不继续叫撑拱,而改叫牛腿呢?
第一, 它的形状同牛腿股状十分相似
第二, 它同牛腿一样,同是受力构件
第三, 撑拱并没有消失,仍在使用
所以,为了方便区分,故改名:“牛腿”
早期的牛腿简单粗糙,僵直生硬,鲜有美感可言
到了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
社会经济发展、大众审美意识提高、百姓财力增强
大家便都想在这一块小小的三角地里
留下自己的人生和时世印记
义乌邻县东阳木雕工艺
也在嘉庆、道光年间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名师众多、高手如林
所以牛腿成了各方匠人竞技的大舞台
佳作绝品层出不穷,灿若群星
牛腿不仅仅是实用之物
更多地还是艺术的创造
是美和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
自然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字主要来源: 傅健
整理编辑 / 摄影:H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