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大信小学,通过与校长和老师们的多次的深入接触和交流,以及和当地其他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一些教学业务上的交流之后,我在大信小学的支教工作就已经进入了常规轨道。
起初,支教日子平静有序,安宁美好。在这平静美好的日子里,我内心有着强烈的燥动感。
上课之余,我常常爱在校园里转悠,在校园的转转悠悠之中,我看到了比我第一眼看到的大信还要破败,学校教室的门没有一扇好的,窗户摇摇欲坠。教师会议室,甚至是校长办公室,也是简陋至极。教室、走廊地面坑坑洼洼。这里的环境,让我揪心。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让我感到心酸,也触动了我心底最深的那根弦。我想我得做些什么,我得为大信小学所在地罗浮的教育做点什么••••••可是,能做什么?又能怎样做呢?••••••’
《周易》中讲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困了就要变化,变化了就会通畅,通畅了就会长久。或者说,当处于困境时,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状态。梁慧勤老师《走进生命的教育——教练型班主任专业修炼》一书中提到的“教育九信念”让我深受启发。是啊,一个问题至少有三种解决办法,用旧的思维和旧的办法解决问题,只能得到旧的结果。我得创新,换个思路和方法。
“我没有钱”此路不通,那我就继续思考、参照别的办法,把心中想要改造的地方改造好,给孩子们、老师们、学校一个焕然一新的样貌。支教支教,不就是义务支援吗?不就是雪中送炭吗?不就是做真正意义上的贡献吗?不管用什么方法,一个总的出发点,不就是为这片土地做些真正有益于教育、有助于学校与师生发展的事吗?我想我不必担心“怎么办”了,我开始寻找方法——我坚信,一定没有过不去的坎,办法总比困难多,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时的我其实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这些环境的改造,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啊,必定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而我,遇到了最大的个人挑战,那就是:我个人经济并不宽裕,要改善或改造这如此薄弱坑洼的环境,要用钱的地方是那么多。怎么办?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