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遗憾怎么办——徐文祥老师《少年闰土》课堂实录简议

文:涅阳三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课前谈话:

读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读五遍的请举手。
读过六遍八遍的请举手。
还有读九遍的?
真厉害,你读出什么问题了吗?

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当中,这样的询问和学生的反应,可以说是极其正常的。

在这里,徐老师一句玩笑话:没有问题,那你可以回家了。

这样的开场白,和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教室,做过的开场白没有什么区别。

但有区别的是在下面一句话当中,徐老师怎样把这个没有问题过渡到有问题上来呢?

“自己没有问题了,课堂上我们干点什么呢?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学习呀,在帮助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学得更好。”

——这就是徐老师和我们大家的区别,这样的过渡、引导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

二、我知道。

徐老师先让大家预习课文,预习过之后,进行“我知道”来表述预习后的收获。

(1)有孩子说,他知道闰土和作者鲁迅是好朋友。

老师立马就追问:闰土和鲁迅是好朋友吗?作者在文章中提到鲁迅了吗?

这样的追问,就把鲁迅的作品《故乡》牵引出来,毫无疑问,就让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也让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节选有了一个具体的认知。

(2)有学生说,知道了课文选自《朝花夕拾》,不过把朝字的读音读错了。

错误之后,有学生立马进行了纠正。

集体纠正之后还不算结束,徐老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读作zhāo才罢休。

徐老师跟着孩子们解释了“朝花夕拾”的意思,之后又出示了鲁迅先生的图片进行对鲁迅的了解。

这样做,就完全吻合了单元的主题要求“走近鲁迅”,完成了这1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了解鲁迅先生。

(3)有孩子说知道了“闰土长着紫色的圆脸,头上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孩子提出来这一个“我知道”的时候,老师紧接着追问:你觉得他长得怎么样?”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一个评价,非常的生活化,非常的接近地气。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那个时代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之间,有着太多的差距,闰土这样的一个形象孩子们没办法,认为他是可爱的。

这样的做法,对于我们很多老师来说,都是直接把可爱出示出来就算结束了。

可徐老师并不这样,他慢慢引导学生去理解闰土这一角色,这个形象。

闰土名字的由来,了解了闰月,知道了五行缺土这些知识,那么对于闰土孩子们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一些。

清晰了之后还不算完,老师让学生来完整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闰土。

这样的介绍,就使得学生,对这一系列的碎片式问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们的课堂,可以说是有很多问答式的碎片化的理解,这样的碎片化如何进行整合,徐老师的课就给了我们一个模范式的引领。

经过了这么一系列对闰土的了解之后,孩子们会感觉着闰土长得怎么样呢?

(4)

这时候,孩子还没有感觉到闰土很可爱。

这要换作我们其他的老师,就应该着急了,可徐老师没有,他还在一步一步引导着孩子们来理解闰土的这种可爱。

这时候又进入到课文的第一段学习中去。

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读得准确流利,怎么样读得更好,是语文课读的标准,徐老师对这一点落实得非常精准。

怎么样读课文?

徐老师教给孩子们的第一招就是读得慢一点,经过一分钟的朗读之后,有学生背出来了。

徐老师让学生总结经验,学生说看着书上的画面,画上的内容和文字是相对应的。

学生总结过之后,老师也总结,这种背诵就是运用了文字和图画的结合,想象画面背诵的方法。

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引领着学生把这段文字背了出来,不仅在知识的层面上做得很细致,也在学习的方法上进行了传授,相信经历过这节课的孩子,都不会忘了这一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