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制度根源:欧洲的金融市场产生于”小国林立、分封而治“的大背景。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从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内部演化出来的。
中央集权与国有经济:中国金融制度的根源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富有金融传统的国家:秦朝就有统一的货币;汉朝商业信用发达;唐朝出现了完整的商业汇票体系,还有飞钱和柜坊;宋朝则更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比欧洲早了六七百年。
但中国这种发达的货币金融体系,是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及国营经济体制密切相连的。
古代中国的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秦始皇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帝国,皇帝即“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更容易形成“信用”,有利于发展统一的货币,形成发达的货币经济。
汉武帝时,实践“官山海”理论,把经营盐、铁等利润丰厚商品的行业全部收归国有,实现国营专卖。这个金融举措筹集到了大量的经费,也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这个举措被后世皇帝效仿,所以几乎重要的经济物资的经营都被收归国有。“国营”成了绵延中国几千年的重要经济制度。
所有货币政策和对经济的控制都是为了满足财政需求。
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行业,在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下,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和信用,皇权不受约束,民间的财产私有权得不到保障,所以民间缺乏广泛的信用基础。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信用如流水。
历史照进现实
历史的基因不会轻易改变,今天的中国金融市场,看似和古代货币经济体制已经完全不同,但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内核仍是中央货币财政体系的翻版:国家将金融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决定信贷规模、资金成本,引导经济发展模式,为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由于中央控制了绝大部分资金,掌握了大量资源,所以只有官方的信用,民间的信用缺失或极度脆弱,整个社会缺乏信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