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位教育研究员,本书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带有鲜明的研究性质。章节内容分门别类十分清晰,对于教师的专业写作有借鉴意义。对于深度学习,作者列了三个重点: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深度学习、教师倾听让学生倾听真实发生、高品质学习设计培育学生高阶思维。
其中给我最大启迪的是,教会学生倾听,教师首先要做一个会倾听的人,让课堂处于安全、润泽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呈现一种真实的学习状态。作者用自己的课例来说明这点,在一堂课中,她把学生的桌子摆成圆弧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同伴身上,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倾听。同时还用绿色格子布来装饰桌面,给学生泡茶,让学生能够放松。对于教师自身,则呈现出“倾听”的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让课堂氛围不再僵化,而变得温馨美好,今后的教室布置应该要重视起来,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有一种安全感,从外观上把这里营造出温暖、安全的感觉。
用大白话来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喜欢一门学科的关键在于是否喜欢这个老师。所以在方式方法上,小学教师需要从专业学科做更多提升工作。说话的语气、对待学生的方式,甚至于自身性格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会想自己两年的工作中,确实有的时候会操之过急,当学生没有学会或者接受较慢的时候,自己内心首先开始浮躁了,着急的心情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这种时候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掌握,教师不能只想着把知识全部塞给他们,当老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那么学生中大多数应该也是善于倾听的,这样才能塑造班级“互相尊重与倾听、民主和谐”的良好的风气。
书中记录了作者观察的课堂实录,共同学习的教师会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学生和所有人,包括和教师都是一个平等的地位。作者提出在班级指定“学优生”帮助“学困生”本身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帮助学习。在全班营造出一个平等、安全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
语文备课重在文本解读。摸透每个文本的深层含义,设计应该基于学情,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位出发点,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就像文中提到的,遇到学生觉得困难的问题,多加十五分钟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生成的智慧。作者也提到了学习单的设计,环环相扣,紧贴教学目标,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到对于教师来说,早期受教育经验可能会成为“熟知的陷阱”。教师工作密集繁忙,有时候为了方便可能直接借用自己早期从老师那里看到的经验,而不去考察其合理性,这一点确实在我工作初期发生过。走向专业判断与行动最重要的在于,教师需要通过批判性反思,接触自己受教育经验的束缚,从专业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课堂、学生和教学,才能不断革新自己的理念与实践。
方法其实很简单,多看书,看名师的书、看哲学、历史、逻辑和经济,多听课、多反思,才能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