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一阳初生,发现最近口干的人不少。此为冬至一阳生太过,足少阳阳经清气循经走穴太过,足少阴肾经蒸动浊阴化气左升不及,而引发冬令口干一疾。
『十一月一阳生』、『冬至一阳生』是古圣前贤之训,其实每日子时也应是『一阳初生』,足少阳胆之龙雷相火循经走穴之期,设若此时(地支)足少阴肾之浊阴不能正常蒸动自身浊阴化生为『癸气』外供左升,就会出现『子时口干』或『冬令口干』,治用『壮水生津、滋养胃阴之法』!治验案如下:
冬令一阳生太过引发重度口干治验案
季某,男,43岁,1974年秋初诊。
患者10多年来反复发病,头晕腰重,胸腹胀满,睡眠不佳,虽然能食,但消化困难,大便不爽,口燥咽干。(此疾若在五月,夏至一阴生之期发生,是丁火🔥五阳生升太过,姤阴→阴郄被五阳过亢所欺,治用《大柴胡汤》,但今之患者如上见症发生于冬令时节,是肾之浊阴化生『癸气不及』为恶,故其治在壮水生津),特别冬令之后,发病较多,感冒频作,有时卧病经日,甚或住院求治(因其病大多医家不识,故治不得法,久治不见显效),年复一年,有增无减。1971年在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血压』。多年来每到冬天必然求医,所服药物,大都是健胃补肾,如《金匮肾气丸》之类(此乃治反也,《金匮肾气丸》有清利小便之功,功用在于力补肾阳,所以此乃反治误治!)这类药物久服或用量过重,就感上火、头痛、头晕、咽喉疼痛,不得已又改用『清热泻火』。如此又引起消化不良(此非丙火🔥不能正常入于『戌库』,故此类治必也不效)!胸腹胀满,倦怠少力。来诊时又增加了『上齿龈出血』,上午较甚,诊断为『过敏性齿龈出血』。初诊时勉为处方,终未获效。延至阴历十一月(十一月一阳生之期),气候渐寒,又感冒频作。头晕腰痛,咽喉干燥,胸闷气短,食后易饥,脉数大(而非弦细),舌红苔少(此时想起古圣『冬至一阳生』之训教),细询以往发病准确时间,均是『冬至』后就开始,而到『夏至』以后好转,(如此一问,心中有数,知是肾之浊阴化生『癸水之气外供不及而为恶』)!
【治法】壮水生津,滋养胃阴
【处方】天花粉12克 沙参9克 麦冬9克 玉竹9克 桑叶9 白扁豆9克 甘草4.5克 生地12克 玄参9克 女贞子9克。
连服5剂后,胃纳消化明显好转,但胸闷、少气、太息迟迟难愈,右脉数大,乃知胃阴久虚,损及中气(肾为胃关也),原方加黄芪60克,升麻3克,柴胡3克为引,连服两月余,竟将多年来逢冬至时所发之病及齿龈出血彻底治愈,血压也逐渐复生。随访至今未发。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期)
【案后分析】
中医辨证施治,每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例如『夏至月』、『冬至月』;『午时』、『子时』),同为口干,治法、治疗是有根本区别的!)此例患者辨证关键,除所见症状外,着重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发病规律,作为『审因』、『辨证』、『选方』之依据。此非『子时』、『冬至』龙雷相火清气循经走穴不及,发为『阳虚之症』,阳虚之病,虽烈火炎暑, 重用『桂枝』、『附子』、『干姜』辛温之品不仅不热,反会将以往之『虚热』退去;阴虚之病,浊阴不能正化,蒸阴化气上升外散不及,子时、冬至足少阴肾经之浊阴不及,虽隆冬严寒,大剂『麦冬』、『生地』、『玄参 』之品,也不会助浊阴、津液,癸水而伤胃阳『丙火』于『戌库』,反使胃气好转,『气冠带』之能健运,精神爽健。(同为口干,夏至治五炎伤一阴姤女阴郄方用《大柴胡汤》,冬至治用如上之方,壮水生津,滋养胃阴,求助『癸水之气』,用子时『浊阴为正治』。)
关于『冬天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对人体与病理变化的影响,当然只有深明易理之『上医』、『上法眼』方能一眼识得。这种『大医』从很多患者中观察、总结 ,站在『天、人、地』的高度,因人、因地、因时而妙治其异,并非稀有,只是后学者不知,失于注意。此类病症,因市医不识,治不得法,多是长久痼疾,且特『节气』而发生变化。因『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之『元阳』、『元阴』,此冬至口干乃肾之浊阴化生癸气不利,『元阴之病也』,肾为胃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阴血临官乃『人部之妙』,气冠带乃『天部之妙』,知此方知病之根本何在!在人体,每遇冬至夏至,阴阳主气『递交之时』,阴阳气不相顺接,最容易发病。故而《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春夏之湿热,反而养阳,秋冬寒凉,反而『养阴』,这一理论,梵门后学,必当牢记,时时验于临床,求作上医之治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