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一共辞职了六次不是关键,关键是每次都裸辞。
不是因为有钱任性,而是因为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敢任性,但更大可能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操纵的任性。
几乎每次裸辞后都会收到前同事或前前同事甚至前前前同事发来的问候和慨叹,不是佩服我特别能折腾就是表达诸如勇气可嘉之类的羡慕之意,继而便开始探讨我的辞职理由,好奇我哪来的勇气频繁突破舒适圈跨领域换工作。
恰恰相反,我从不认为自己在突破舒适圈,我其实一直都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圈中。套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在用心理学理论胡说八道之前,先用人话梳理一下我每次辞职的理由。
第一次,在五百强外企中做着管事不管人的岗位,同事友善且能接触很多优秀的人,没什么工作压力,工作时间以外也没人找,从不加班,市中心通勤方便,工资每年按幅度自动上调,直到现在我都数不出这份工作有任何缺点。我就是趁这个可支配时间最充裕的阶段完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习。
在如此安逸的状态下,我开始恐慌,虽然这是一条通向高级管理岗位的路径,但除了通用能力有一定要求外,基本上没有专业要求,很容易被取代。即使我凭实力不被取代,所积累的经验也是单一的。虽然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需要这个岗位,但我一想到要被固化成只能做某种职能的人,就坐不住了。
第二次,是我从小到大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内容,公司老板还是我儿时的偶像,也愿意给我机会,工作也得到客户的肯定。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精神可以一直处于亢奋中,因为不断有新的积累。
专业能力被慢慢培养起来后,开始看到这个行业急需转型,否则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我一直认为世上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的业务方式和组织形态。所以当可以跨行做同等岗位时,我及时抓住了机会。虽然那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但我相信我能学到更多紧跟时代步伐的东西。
第三次,当我的专业技能在实战中逐渐纯熟,掌握了行业内的各种套路并熟悉了全流程后,便开始跃跃欲试想创业了。当时的我认为,只有产品规划也控在自己手上才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尽管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却让我明白了产品本身的重要性。自那以后,我每次求职都会把产品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之一,也因此让我遇上了一个比一个有趣且刺激的项目。
第四次,这是一份与我喜欢的文化紧密相关的工作,同时也是我十分熟悉的领域,从做事到带人都得心应手,还能在全国各地出差,感受当地人的文化。也许因为这样,把我对于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勾引出来了,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五次,这是一个又老又大的平台,因为企业急需转型变革,我有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机会,还有幸遇到了十分开明且有冲劲的老板。让我在短时间内从零到一地上了一个又一个从没做过的项目,开启了很多个“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同时也带出了一个很能打的团队。更幸运的是,我真的有机会开始商业与人文结合的尝试。
离开,是因为薪酬机制与业务形态脱节,导致待遇与快速提升的能力不匹配。
第六次,又是一个让我兴奋的未知领域,软硬件结合的创新产品,还有我最感兴趣的原创内容,从零到一的过程虽然艰难却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发生,也遇到可以很有默契地并肩作战的小伙伴。所以这个离开的决定是最艰难的。
长期待在同一个环境中,面对同样的人,重复同样的工作,这是普遍认知中的舒适圈。而事实上在这个物理舒适圈以外,有一个很难被发现的隐秘舒适圈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于某种特定的感觉成瘾。
一旦我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不再需要解决什么很特殊的困难或是没有一个接一个极高挑战性的任务出现时,我就开始不耐受了。
我的潜意识似乎总是渴望能持续处于紧张、刺激、高压甚至身心被工作折磨的状态,就连每次裸辞后,空窗期中的迷茫与彷徨也似是用来满足潜意识里“自虐”的瘾。
换句话说,我的每次辞职看似是突破了物理舒适圈,但事实上只是为了让我更好地停留在我最最熟悉的“自虐”感觉中。
能让潜意识隐藏得如此完美的,恰恰就是我所自豪的职业规划。每次裸辞我都并非一时冲动,全都经过慎重思考,也从不骑驴找马,以免因为下家的吸引力而干扰了自己的判断,也不希望因此而影响交接或耽误下家的工作进度。
幸运的是,我的工作机会确实一个比一个更让我满意。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怎么跨行跨领域换岗位,我始终做着自己最喜欢且擅长的研究人的工作,针对不同的人生产或推广不同的内容和产品,同时又一直在管理岗位上提升团队效率,优化项目流程。
也许就因为从来没后悔过自己的每个选择,而且自我感觉在走着上坡路,反而一直被潜意识里的自虐瘾操纵着而不自知。总是要挑最难行的路去走,心才踏实。
以上关于自己潜意识的粗暴分析,不一定就是真相的全部。
随年渐长,越来越觉得,根本没有哪种选择更厉害。
许多当了妈的朋友羡慕我的自由洒脱时,我更欣赏她们能够为“当妈”这份工作穷尽一生心力,既创业又守业,还要处理各种“公关危机”,跨“部门”统筹协调,管理目标和预算,再苦再累都永不辞职的毅力和能力。
我无论如何都培养不出来。
HR大神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诫求职者,频繁跳槽的简历有多被嫌弃,同时也会习惯性提醒招聘者重点审视每个离职的理由,来考察应聘者的职业规划和稳定性。(看实用应对可以戳《如何准备转行换岗:一个原则两个基本点》)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更关心的是我们能不能从人生的每个选择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每一面,接纳自己的每个“不能”,看清楚每个选择背后的那个根源,即使暂时动弹不得,也不至于糊里糊涂地过完这一生。
“结”,只有被看到才有可能开始松动。
力量,来自于能对自己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