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状况
马上又到双十一了,各种想买的商品早早就加入了购物车。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兴冲冲买了一大堆打折的商品,结果事后想想,既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常用的。可能很多还是根本不想要的,天长日久,东西堆了一大堆,放着碍事,看着碍眼,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东西越多,负担越重。
也许你会觉得,还好啊。家里好像也没有什么啊,你再仔细想想,你所拥有的物质是你真正需要的?或者经常会用到的?我看未必吧。
小到买鞋的鞋盒、包装袋、空罐子,大到名牌手表、名牌钢笔,为了偶尔能发一次朋友圈而买的专业户外装备等等。也许你会经常感叹,看着买后又不用的东西说到,以后再也不买这些用不着的东西了。可真正到了逛商店、商场的时候,你还是会忍不住买到一些不常用的商品。
2,人与物的关系
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自身需求,还不太清楚什么是真正必要的东西,而还会经常在乎别人的目光从而追求物欲达到展现自我价值目的。
另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一些原因。比如,人类身上的适应性,适应性所带来的习惯,会降低我们对所获得事物的满足感。人之所以不满足,就是因为实现愿望之后,欣喜会逐渐退去,对曾经的欣喜也会慢慢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渐渐变成了理所当然。
为了幸福而去追快乐和欣喜的感觉,另一方面这种感觉又会在得到之后马上就变得习惯甚至厌倦,为了更多的幸福,人们只好去买新的东西。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人们只能开始追求更贵更好的东西。于是,陷入了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幸福的怪圈。在这个循环里,我们自然就永远找不到应该珍视的东西了。
就说我自己,每每打开冰箱看着花了大价钱买的一些保健品,就深感后悔。2015年和朋友们一起去日本游,现在想想哪那是旅游啊,简单就是组团购物。好像那边的东西不要钱似的,为了虚荣心买的名牌包包、别人都说好而买的电饭煲和马桶、吃了对身体好的保健品、比国内便宜又好用的日常用品,买就一个字,还当捡着便宜了。当时就认为这些东西都比国内要便宜,而且质量还不错。结果,很多东西最后一年都用不到一次。花了那么多的钱,全成了摆设,丢了舍不得,放着又占地方,看着又碍眼,伤脑筋。
不能认清人与物品的关系,我们就会陷入盲目追求喜悦感的死循环,也一定会陷入用物质来证明自己的误区;物品只是工具,不是因为顾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的,应该因为自己的确需要。
3,舍弃
舍弃是一门技术,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千万不要等待,先“扔起来再说”。并不是你静下心之后才能开始舍弃,而是舍弃之后才能够静下心。
从显而易见的垃圾开始扔,例如鞋盒、空瓶子。同样的东西超过两个,那么一定要扔掉一个,以及家里的存货,打折时买的纸、促销买的洗衣液等等,家里不需要有库存,需要的时候随时添置就好。还需要处理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看似“有用”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因为虚荣心而买回来的东西。
舍弃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左思右想,确实难以下定决心的东西。
比如,你可以把无法舍弃的暂时先拿出来,把它隔离一段时间,重新审视和它的关系。如果之后一段时间你都没有拿出来,多半也就可以决定扔掉。比如,某个东西承载着美好的回忆,可以干脆将这些拍个照,然后把照片保留,东西本身可以扔掉。再比如,如果扔不扔一件东西让你反复思考了5次,那就应该果断扔掉。因为它已经开始牵扯你的精力,还会让你纠结其他东西,带来连锁反应。
4,心灵自由
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人类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焦虑总是伴随着我们,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大量信息是“垃圾信息”,过于贪恋垃圾信息就会变得智商下降,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也给人类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问题。无论你身在何处,别人都能与你联系,这样的生活让人精神紧张。
太多的人以为买了什么样的物品,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把物品当成了自己,这样就会让自己手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在管理大量物品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渐迷失自我,最终失去幸福的能力。
如果能理解并做到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那我们操心的东西就会少很多,生活效率也会变高,个人精力也会变多,可以随时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内心感受也会变得更加宁静,因为我们不用去刻意用物品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最后可以更专注于自已的内心。这种内心的宁静,最终会带来身体的长久健康。
简单生活不是更好打扫这些显而易见的改变,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收获,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重新定义每个人都渴望的“幸福”。
�����������(x�